A RARE GE-TYPE VASE
A RARE GE-TYPE VASE
A RARE GE-TYPE VASE
1 更多
A RARE GE-TYPE VASE
4 更多
重要私人珍藏
清雍正 仿哥釉瓶 六字篆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仿哥釉瓶 六字篆書款
13 in. (33 cm.) high, cloth box
來源
香港佳士得, 2007 年 11 月 27 日, 拍品編號 1717
展覽
借展: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 2013-2017年

榮譽呈獻

Rufus Chen (陳嘉安)
Rufus Chen (陳嘉安)

拍品專文

宸心古韻:雍正御製仿哥釉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雍正御瓷素以清逸雅淡冠絕天下。除此之外,雍正皇帝好雅慕古之心和仿燒宋代名瓷之熱忱,亦常為人津津樂道。本季呈獻的仿哥釉瓶,堪可為此等仿古御瓷現身說法。

雍正帝對官、哥、汝等名窯燒造的開片宋瓷奉為圭臬,就此可證諸耶穌會傳教士暨宮廷畫家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公元1688至1766年) 繪於雍正元年 (即公元1723年) 的《聚瑞圖》。(圖一) 畫中瓷瓶釉面開片,當中祥瑞花草疊呈,此器或是宋代原作,或為清代仿燒,圖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頁50-51編號11 (臺北:2007)。儘管部份清代仿宋釉御瓷未有採用宋代形制,但郎氏畫中瓷瓶與本拍品均沿用宋代瓶式,以襯托其仿宋釉面的開片效果。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一例南宋(公元1127至1279年) 官釉瓶,較諸本拍品,其體積較小,盤口造型略為明顯,但形制相仿,此乃1967年巴婁爵士 (1881至1968年) 饋贈之物,圖見柯玫瑰著作《Song Dynasty Ceramics》頁87圖版87 & 87a (倫敦:2004)。老虎洞官窯遺址曾出土一件器型較大但形制相同的宋代官釉瓶,其口沿與本拍品大同小異,圖見杜正賢《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頁40編號15 (北京:2002)。此例體積較大的出土文物,原應配有仿青銅樣式的堆塑環耳,這也許正是同類作品的原型。至於與本拍品最為接近的南宋開片釉實物,同樣是來自老虎洞窯址的宋代官釉瓶,圖見前述著作頁51編號26。兩者均器腹扁圓,而且瓶口造型含蓄。

綜觀傳世宋代文物,雖然前述南宋官釉器與本拍品尤為接近,但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的北宋 (公元960至1126年) 瓷瓶,也與本拍品有近似之處。1987年,清涼寺曾出土一例十二世紀初汝釉瓶,其頸較細長,但器腹亦呈梨形,足略撇,圖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出版的《河南出土陶瓷》頁 56-7編號26 (香港:1997)。陝西銅川縣黃堡鎮北宋耀州窯址出土的珍品青瓷,亦與本拍品遙相呼應,諸如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十一至十二世紀耀州窯瓷瓶,但該例作撇口狀,圖見柯玫瑰前述著作《Song Dynasty Ceramics》頁53圖版47。

康熙器物之中,也有一小批與本拍品形制相若的近似例,但其腹似乎更為扁圓,口沿樸實無華。這類康熙瓶中有一例施銅紅釉,圈足內有二孔,另一例施天藍釉,兩者均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7:顏色釉》頁16-17編號14及頁95編號88 (香港:1999)。

以本拍品為例,此類造型似乎備受雍正青睞,因為其曲線柔美、瓶口雋永的樣式,常見於釉色不一的實例。其中二例出自北京故宮珍藏,一者是仿古鐵鏽花釉穿帶瓶, 另一例是仿古玉釉瓶,兩者足內陰刻雍正款,分別載錄於前述《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7:顏色釉》頁278編號254及頁280-1編號256。() 臺北故宮也有一件瓶式相同之作,其釉色幽藍,署釉下青花雍正款,圖見《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219編號II-45 (臺北:2009)。()

在傳世的雍正近似例中, 除了如本拍品所示的仿哥釉外,也有仿鈞釉之作,可見雍正帝對施仿宋釉的同類作品青睞有加。2006年3月29日,紐約佳士得曾拍出同一式樣並陰刻雍正款的灑銅仿鈞釉瓶 (拍品編號463)。(圖四) 2002年10月30日,香港蘇富比推出一件署雍正款的仿鈞釉近似例 (拍品編號230),圖見《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編號141 (香港:2003)。包爾珍藏中也有一件同類型的仿鈞釉瓶,圖見John Ayers著作《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編號263 (日內瓦:1999)。此器無雍正款,但署北宋徽宗 (公元1100至1126年在位) 年號「宣和」(公元1119至1125年) 二字。包爾藏品很可能出自雍正年間,其宣和款應是向博雅慕古的徽宗致意,或借指徽宗敕令為其古青銅珍藏編修的《宣和博古圖錄》。

有意思的是,即便這一瓶式在乾隆御瓷中不常亮相,但竹月堂珍藏中卻有一例造型與本拍品大同小異的仿宋官釉乾隆瓶,詳見《五色瓊霞 : 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圖錄頁169編號98 (香港:2005)。

雍正年間,知名陶瓷藝術家唐英 (公元1682至1756年) 長年出任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他十六歲已在內務府行走,康熙年間 (公元1662至1722年在位) 僅於內廷供役,但雍正元年已擢升員外郎。1728年,唐英調職景德鎮,起初為年希堯 (公元1671至1738年) 協理窯務,隨後正式出任督陶官。他在任內夙夜匪懈,對製陶的諸多工序瞭如指掌;因此,唐窯製品之精在清瓷中有口皆碑。如無意外,本拍品應出自唐窯。對清代陶工來說,仿燒難度最大的莫過於宋代官釉、哥釉和汝釉開片瓷,而本拍品的仿哥釉正是箇中精妙之作。

1735年,時值雍正末年,唐英撰就《陶成紀事碑記》,文中載錄了大量御窯廠製瓷的珍貴資料,並臚列約五十七類製品。其中一類是「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兩種,俱仿內發舊器色澤。」相關碑文的英譯本出自林業強,詳見《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圖錄頁44 (香港:2005)。由此可見,雍正皇帝不吝將古董珍玩,從京城運至千里之外的景德鎮,以確保像本拍品這類仿燒之作能與珍罕的宋代原型毫釐不差。雍正一心希望清代官窯能重現宋代的雅趣清韻,遙想當年,這件仿哥釉瓶定能使之夙願得償、龍顏大悅。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