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青玉,局部白沁。玉卮,用作酒器,直壁平口平底,一側有圓環形扁尾玉鋬,下有三足。外壁中央有二道橫線,將器表分為上下兩段,再以細陰線刻雲氣紋。器身與器底轉折處,鑲有一圈鎏金銅框,在三足上方,還各鑄一熊,銅框延伸至玉柄與器身接合處。
熊是漢文化中最重要的動物之一, 是力量的象徵。漢代人將熊塑造成一位負重能手,因此常於漢代器物上看到熊足的表現,如此例,亦見有熊形席鎮,如安思遠舊藏的鎏金銅小熊,2015年3月17日拍賣於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 - 安思遠私人珍藏第一部分:重要珍藏 ─ 包括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工藝精品,以及中國與日本工藝精品》,拍品1號(圖一)。
南越王墓發現一件鑲玉卮,呈九棱圓筒體,由九塊玉片鑲嵌在一鎏金銅框架構成,見《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南北朝》,河北,1993年,圖86號(圖二)。此件玉卮為完整的玉筒,銅框只用於固定器身與底部、柄部之間的銜接,稀罕非凡。
熊是漢文化中最重要的動物之一, 是力量的象徵。漢代人將熊塑造成一位負重能手,因此常於漢代器物上看到熊足的表現,如此例,亦見有熊形席鎮,如安思遠舊藏的鎏金銅小熊,2015年3月17日拍賣於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 - 安思遠私人珍藏第一部分:重要珍藏 ─ 包括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工藝精品,以及中國與日本工藝精品》,拍品1號(圖一)。
南越王墓發現一件鑲玉卮,呈九棱圓筒體,由九塊玉片鑲嵌在一鎏金銅框架構成,見《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南北朝》,河北,1993年,圖86號(圖二)。此件玉卮為完整的玉筒,銅框只用於固定器身與底部、柄部之間的銜接,稀罕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