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一棵樹是一種幸福的影像。我們若像樹一樣保持靜止,就能感知這種幸福。—— 雷尼·馬格利特
這幅水粉傑作約創作於1962年,畫風細膩,淋漓盡致地呈現了雷尼·馬格利特最經久不衰的主題之一:「樹蔭」,或稱「葉樹」。畫面背景泛著微光,一個莊嚴天成的奇特構型矗立樹旁,其樹枝構成了一片巨大樹葉的形狀,呈現出奇幻且超自然的混合體。這片傳世不朽的樹葉正見證了馬格利特超現實靈感的偉大時刻之一:它將宏觀與微觀、部分與整體熔於一爐,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展現了對樹木特性的全新理解。如此一來,馬格利特將這兩種極具辨識度的元素融合為一,不再像他早期作品中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並置,而是將焦點放在萬事萬物各個層面之間的「特定匹配」。在昏暗的光線下,《千里眼》創造出一種詩意的神秘感,亦是馬格利特登峰造極的創作風格。
「葉樹」的概念首次出現在馬格利特1935年創作的《巨樹》(Sylvester,編號362)中,畫中風景青翠,而粗壯的樹幹並未點綴片片樹葉,而僅以一片超大葉子作為裝飾。創作這幅油畫時,馬格利特正處於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在這期間,他開展種種藝術探索,尋求「解決」各種物件所造成的特殊圖像「問題」。馬格利特苦苦求索、渴望揭示隱藏在相關物件之間的「特定匹配」,最終成功以最非凡的方式呈現出最平凡卻無處不在的元素。1934年7月,馬格利特在給安德列·布勒東的信中寫道:「我正嘗試去探索,在一棵樹中,有哪些東西只屬於它、但卻與我們對樹的概念背道而馳」(引自 D. Sylvester,前引,1993年,第二卷,第194 頁)。而他找到的答案簡單卻絕頂出彩,那就是樹葉。正如他後來在1938年演講中所解釋:「樹,本作為問題的主題,變成了一片大樹葉,葉脈就是直接栽種在地面上的樹幹」(《生命線》,收錄於 G. Ollinger-Zinque 與F. Leen 編著《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展覽圖錄,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布魯塞爾,1998年,第47頁)。
「葉樹」主題富有力量,純真如一,因此馬格利特晚年不斷重訪這一主題。這種在單一構圖中組合不同樹木的創作概念,已經出現在1957年的畫作《晨間音樂會》(Sylvester,編號 848)中。畫中,一位騎士策馬穿過樹林,林中也出現了一棵「普通」的樹,這可能是《千里眼》靈感的起源。樹與「葉樹」這一組合可能萌芽於1960年代初就,彼時馬格利特曾創作一幅名為《神秘的路障》 (Sylvester, 編號 932) 的畫作,其中也有類似圖樣。該作品後衍生為馬格利特為布魯塞爾會議宮設計的一幅大型壁畫,這幅不朽之作至今仍在那裡。
這幅水粉傑作約創作於1962年,畫風細膩,淋漓盡致地呈現了雷尼·馬格利特最經久不衰的主題之一:「樹蔭」,或稱「葉樹」。畫面背景泛著微光,一個莊嚴天成的奇特構型矗立樹旁,其樹枝構成了一片巨大樹葉的形狀,呈現出奇幻且超自然的混合體。這片傳世不朽的樹葉正見證了馬格利特超現實靈感的偉大時刻之一:它將宏觀與微觀、部分與整體熔於一爐,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展現了對樹木特性的全新理解。如此一來,馬格利特將這兩種極具辨識度的元素融合為一,不再像他早期作品中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並置,而是將焦點放在萬事萬物各個層面之間的「特定匹配」。在昏暗的光線下,《千里眼》創造出一種詩意的神秘感,亦是馬格利特登峰造極的創作風格。
「葉樹」的概念首次出現在馬格利特1935年創作的《巨樹》(Sylvester,編號362)中,畫中風景青翠,而粗壯的樹幹並未點綴片片樹葉,而僅以一片超大葉子作為裝飾。創作這幅油畫時,馬格利特正處於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在這期間,他開展種種藝術探索,尋求「解決」各種物件所造成的特殊圖像「問題」。馬格利特苦苦求索、渴望揭示隱藏在相關物件之間的「特定匹配」,最終成功以最非凡的方式呈現出最平凡卻無處不在的元素。1934年7月,馬格利特在給安德列·布勒東的信中寫道:「我正嘗試去探索,在一棵樹中,有哪些東西只屬於它、但卻與我們對樹的概念背道而馳」(引自 D. Sylvester,前引,1993年,第二卷,第194 頁)。而他找到的答案簡單卻絕頂出彩,那就是樹葉。正如他後來在1938年演講中所解釋:「樹,本作為問題的主題,變成了一片大樹葉,葉脈就是直接栽種在地面上的樹幹」(《生命線》,收錄於 G. Ollinger-Zinque 與F. Leen 編著《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展覽圖錄,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布魯塞爾,1998年,第47頁)。
「葉樹」主題富有力量,純真如一,因此馬格利特晚年不斷重訪這一主題。這種在單一構圖中組合不同樹木的創作概念,已經出現在1957年的畫作《晨間音樂會》(Sylvester,編號 848)中。畫中,一位騎士策馬穿過樹林,林中也出現了一棵「普通」的樹,這可能是《千里眼》靈感的起源。樹與「葉樹」這一組合可能萌芽於1960年代初就,彼時馬格利特曾創作一幅名為《神秘的路障》 (Sylvester, 編號 932) 的畫作,其中也有類似圖樣。該作品後衍生為馬格利特為布魯塞爾會議宮設計的一幅大型壁畫,這幅不朽之作至今仍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