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梅忠恕,《學堂》,1955年——無憂世界中的快樂
1955年,對梅忠恕的藝術生涯与個人生活來講,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此前一年,他於巴黎的學院畫廊(Galerie de l’Institut)、以及在馬孔與里昂舉辦展覽,共展出約六十件作品。同時,他在巴黎近郊的萬夫(Vanves)完婚。作為一名越南公民,他欣然迎來印度支那戰爭的終結,以及《日內瓦協定》的簽署。
此時,他已在法國定居十八年,他的生活中充盈著摯友的陪伴(包括黎譜與武高談)、忙於舉辦藝術展覽、以及滿懷著對音樂的熱愛。翌年(1956年),隨着女兒的誕生,他的家庭生活更添喜悅。
《學堂》描繪的是一堂書法課:一位年長的師者與一群年幼的學生。梅忠恕的創作常常呼應儒家思想。異於許多同齡人,他在1930年代並未加入「自力文團」(Tự Lực văn đoàn)及其現代主義運動。
老師坐於畫面中央,年長而莊重,側身於低案前。案上設有一只筆筒,插着毛筆與墨條。老師衣着與髮式皆沿襲傳統,面前圍坐十四名同樣穿着傳統服飾的兒童。乍看之下,以淡雅的水粉色調繪的孩子似乎毫無差別,唯有幾件上衣在顏色上略有區分。
然而細觀之下,每個孩子的面容、手勢與姿態各異。專注甚至帶着焦慮的神情,既映照出課業的艱難,也反映老師的嚴謹。孩童的情緒從好奇到走神,從努力到合群皆有所呈現。前景中,一名兒童雙臂交疊,神情緊繃;另有兩人則細心地為老師準備茶水。
無論人物或器物,皆指向對知識的崇敬。知識不僅寓於師者與學生,也蘊含於四周的物件:書籍、毛筆、案几與筆筒。更含蓄的象徵則存在於火爐、茶壺、扇子、茶杯與碟托——皆為備茶的器具,亦是師者的精神助力。
畫家將場景精簡至最基本的元素:背景為單純的色彩渲染,無繁複裝飾,氛圍嚴謹,正如求知本身的嚴格紀律,幾近礦石般冷峻。
這幅作品的畫框由藝術家親自設計。除了傳統的卷草紋,他還在畫框上繪入兩只盛滿鮮花的瓶子,象徵繁榮與吉祥;並置入兩幅對聯,一為繪畫、一為書法,象徵物質與精神的結合。
梅忠恕於1955年以此作呈現了一個純粹的視角:一種只因求知而生出的緊張感。戰後十年,他傳遞出一種低調卻真切的寧靜。
然而疑問仍在:這些幼童中,有多少最終能真正掌握書法?
師者的回答溫和而深遠:這並不重要。因為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學習本身就應當是一種純粹的樂趣。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1955年,對梅忠恕的藝術生涯与個人生活來講,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此前一年,他於巴黎的學院畫廊(Galerie de l’Institut)、以及在馬孔與里昂舉辦展覽,共展出約六十件作品。同時,他在巴黎近郊的萬夫(Vanves)完婚。作為一名越南公民,他欣然迎來印度支那戰爭的終結,以及《日內瓦協定》的簽署。
此時,他已在法國定居十八年,他的生活中充盈著摯友的陪伴(包括黎譜與武高談)、忙於舉辦藝術展覽、以及滿懷著對音樂的熱愛。翌年(1956年),隨着女兒的誕生,他的家庭生活更添喜悅。
《學堂》描繪的是一堂書法課:一位年長的師者與一群年幼的學生。梅忠恕的創作常常呼應儒家思想。異於許多同齡人,他在1930年代並未加入「自力文團」(Tự Lực văn đoàn)及其現代主義運動。
老師坐於畫面中央,年長而莊重,側身於低案前。案上設有一只筆筒,插着毛筆與墨條。老師衣着與髮式皆沿襲傳統,面前圍坐十四名同樣穿着傳統服飾的兒童。乍看之下,以淡雅的水粉色調繪的孩子似乎毫無差別,唯有幾件上衣在顏色上略有區分。
然而細觀之下,每個孩子的面容、手勢與姿態各異。專注甚至帶着焦慮的神情,既映照出課業的艱難,也反映老師的嚴謹。孩童的情緒從好奇到走神,從努力到合群皆有所呈現。前景中,一名兒童雙臂交疊,神情緊繃;另有兩人則細心地為老師準備茶水。
無論人物或器物,皆指向對知識的崇敬。知識不僅寓於師者與學生,也蘊含於四周的物件:書籍、毛筆、案几與筆筒。更含蓄的象徵則存在於火爐、茶壺、扇子、茶杯與碟托——皆為備茶的器具,亦是師者的精神助力。
畫家將場景精簡至最基本的元素:背景為單純的色彩渲染,無繁複裝飾,氛圍嚴謹,正如求知本身的嚴格紀律,幾近礦石般冷峻。
這幅作品的畫框由藝術家親自設計。除了傳統的卷草紋,他還在畫框上繪入兩只盛滿鮮花的瓶子,象徵繁榮與吉祥;並置入兩幅對聯,一為繪畫、一為書法,象徵物質與精神的結合。
梅忠恕於1955年以此作呈現了一個純粹的視角:一種只因求知而生出的緊張感。戰後十年,他傳遞出一種低調卻真切的寧靜。
然而疑問仍在:這些幼童中,有多少最終能真正掌握書法?
師者的回答溫和而深遠:這並不重要。因為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學習本身就應當是一種純粹的樂趣。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