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ARA DE LEMPICKA (1898-1980)
TAMARA DE LEMPICKA (1898-1980)
TAMARA DE LEMPICKA (1898-1980)
2 更多
塔瑪拉·德·藍碧嘉(1898-1980)

坐著的女子

細節
塔瑪拉·德·藍碧嘉(1898-1980)
坐著的女子
油彩 畫布
55 x 33.5 cm. (21 5⁄8 x 13 1⁄4 in.)
約1925年作
款識: DE LEMPICKA (左上)
來源
巴黎 盧森堡畫廊 (購於1972年前)
1980年6月13日 紐約 蘇富比帕克勃內 編號469
私人收藏 (購於1997年前)
加利佛尼亞 私人收藏; 2015年2月5日 倫敦 佳士得 編號462
亞洲 私人收藏 (購自上述拍賣)
現藏者繼承自上述來源
出版
1978年《The Major Works of Tamara de Lempicka, 1925 to 1935》F. M. Ricci 編輯 米蘭 第75頁 (圖版, 第54頁)
1999年《Tamara de Lempicka, Catalogue raisonné, 1921-1979》A. Blondel著 洛桑艾米 編號B.61 第132&520頁 (著錄, 第520頁)
展覽
1972年6月-7月「Tamara de Lempicka de 1925 à 1935」巴黎 盧森堡畫廊 編號18 第13頁
2015年9月-2016年1月「Tamara de Lempicka」維洛納 競技場歌劇博物館-福爾蒂宮 第57頁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坐著的女子》創作於1925年,正值塔瑪拉·德·藍碧嘉確立個人風格的關鍵時期,標誌著她獨特視覺語言的誕生。藝術家將學院派訓練與感性優雅的美學思維完美融合,為其日後成為裝飾藝術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奠定了基礎。本作罕見地呈現了藍碧嘉藝術風格的演變軌跡,線性與雕塑般的造型語言,以及她對結構的執著追尋。

藍碧嘉生於華沙,因俄國革命流離失所。1918年,她移居巴黎,並開始接受系統藝術訓練。她先後在拉松學院師從莫里斯·丹尼斯(Maurice Denis),後轉入格朗德肖米耶學院,向安德烈·洛特(André Lhote)學習。藍碧嘉巧妙結合了來自丹尼斯的納比派與源自古典藝術的技法,及來自洛特的立體主義構圖與自然主義抒情,最終形成貫通傳統與現代的獨特風格。《坐著的女子》完美融合了宏偉而優雅的體態、凝練的線條,以及幾何背景與柔美人體間的動態呼應。

《坐著的女子》既汲取文藝復興的古典養分,致敬安格爾的優雅線條,又融入立體主義的多視點構圖,形成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與1920年代巴黎的蓬勃活力交相輝映。裝飾藝術特有的幾何風格與鮮明用色,映射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繁華優雅、經濟繁榮又生機勃勃的社會氛圍。

畫面右側光線聚焦於主人公——她留著經典的裝飾藝術波波頭捲髮,目光堅定地凝視遠方。這自信的目光恰是新時代的象徵:獨立女性意識的覺醒。緞面綠裙以鮮明對比吸引視線至構圖下方,豐腴的腿部曲線與椅腿弧線相映成趣,二者皆圓潤飽滿而富有張力。畫面上下部形成強烈視覺對比:上方幾何背景與面部雕塑般的陰影,與下方流動的形體線條構成巧妙平衡。

《坐著的女子》見證了藍碧嘉確立個人風格的關鍵轉折——理性克制與感性表達在此交匯,以設計精妙的結構為形式賦予生機。作品平衡古典傳承與現代創新,濃縮藍碧嘉作品的典型特質:柔美與精準並存,優雅與力量共生。它不僅承載著時代對女性形象與藝術理想的重新定義,更在早期創作中便展現出藍碧嘉精湛的技藝與對永恆之美的敏銳感知。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