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LVER AND COPPER INLAID FIGURE OF MANJUSHRI
A SILVER AND COPPER INLAID FIGURE OF MANJUSHRI
A SILVER AND COPPER INLAID FIGURE OF MANJUSHRI
2 更多
A SILVER AND COPPER INLAID FIGURE OF MANJUSHRI
5 更多
銅嵌銀文殊菩薩像

喀什米爾/斯皮提河谷 約十一世紀

細節
銅嵌銀文殊菩薩像
喀什米爾/斯皮提河谷 約十一世紀
5 1⁄8 in. (13 cm.)
來源
奇諾·龍柯洛尼,1996年前入藏
歐洲顯赫珍藏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此尊文殊菩薩造像鑄工精細,並加以精美的銀與銅豐富鑲嵌,雖體量小巧卻氣韻強大,堪稱十一世紀喜馬拉雅金屬雕塑高超工藝與虔誠宗教熱忱的典範。如此品質的小型造像,不僅因其藝術精緻而受珍視,亦因其在私人供奉與密教修持中的重要作用而備受推崇。

此處文殊菩薩以堅毅而優雅之姿呈現,右手高舉,持智慧火焰劍——此劍能斬斷無明與幻象。他以「皇家自在坐姿」(lalitasana)端坐於雪獅座上,此種獅座配置罕見而富動感,使此像卓然出眾。獅子仰視其神聖主人,神情似在咆哮讚頌,進一步強化了精神主宰與無畏洞見的核心意涵。

造像細節精微而準確,褶皺披帛自肩部垂落,頭戴三角形寶冠,襯托其寧靜而意志堅定的面容。衣飾及面容上有鑲銀點綴的痕跡,既彰顯作品之珍貴,亦體現原初供養人的虔誠。此類鑲嵌不僅具裝飾性,更蘊含宗教意圖,旨在禮敬神祇並為委製者積累功德。

長久儀軌使用的痕跡清晰可見,面容、軀幹與雙手等歷代信徒主要觸摸禮拜之處已顯柔和。這些虔敬留下的印記,動人地見證了此像作為聖物而非靜態藝術品的悠久生命。

與此像極為相近的一例,可見於大昭寺所藏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像(參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第一卷,香港,2022年,第168頁,圖版48A)。該像尺寸相當,共具分裂式蓮瓣底座、環狀背光,以及同樣厚重處理的披帛與飾物,顯示二者很可能出自同一作坊,甚至可能為同一匠師所作。此外,此獨特的三角形寶冠紋樣亦見於其他同期銅像,包括一尊六臂神祇與另一尊文殊菩薩像(同上書,第170及173頁,圖版49A與50D)。

然而使此像在這批有明確記載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正是其罕見而生動的坐騎——雪獅。神祇與坐騎融為一體,構成和諧而富有生機的整體,展現了雕塑家突破寺院作坊常規制式束縛的巧思與創造力。

此尊罕見而富表現力的銅像,凝聚了十一世紀克什米爾與西喜馬拉雅地區蓬勃發展的虔敬精神、技術精準度以及跨區域的美學影響。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