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徐悲鴻與桂林淵源頗深,一生至少十次遊歷此地,創作了大量描繪桂林山水的作品及抗戰主題畫作。
1936年下半年,日軍侵華之勢日亟,廣西省政府遷至桂林。同年十一月,徐悲鴻以省政府顧問身份赴桂,懷著振興廣西藝術教育事業的抱負,獨立創辦桂林美術學院,並邀學生張安治自南京前來協助。據張安治回憶:“徐先生所住的是一間近方形的大廳,裏面隔了一小間作臥室。外間既是書房、畫室,又是會客室兼招待所(有的老朋友常在此居住)。”
本作透露出徐悲鴻內心的寧靜以及對新環境淳樸之美的讚歎。如其題跋所言:“廿五年(1936)廣西六一運動後,吾隨遷至桂林,居省立圖書館。院中花木繁茂,綠蔭蔽天。畫室外皆以短槿為籬,炎陽蒸之,乃放奇采,食之者功能明目云。”
旅桂期間,徐悲鴻享有較高社會地位與優渥生活,不僅有助手隨行,常與軍政要員共宴,偶亦觀賞桂劇。直至1937年春,方返南京。
此畫由亞瑟.弗雷德里克.費舍爾上校(1888–1962)於1930年代末居亞洲期間在中國購藏。自二戰時期返抵加州聖達戈後,該作始終陳列於其宅邸。
1936年下半年,日軍侵華之勢日亟,廣西省政府遷至桂林。同年十一月,徐悲鴻以省政府顧問身份赴桂,懷著振興廣西藝術教育事業的抱負,獨立創辦桂林美術學院,並邀學生張安治自南京前來協助。據張安治回憶:“徐先生所住的是一間近方形的大廳,裏面隔了一小間作臥室。外間既是書房、畫室,又是會客室兼招待所(有的老朋友常在此居住)。”
本作透露出徐悲鴻內心的寧靜以及對新環境淳樸之美的讚歎。如其題跋所言:“廿五年(1936)廣西六一運動後,吾隨遷至桂林,居省立圖書館。院中花木繁茂,綠蔭蔽天。畫室外皆以短槿為籬,炎陽蒸之,乃放奇采,食之者功能明目云。”
旅桂期間,徐悲鴻享有較高社會地位與優渥生活,不僅有助手隨行,常與軍政要員共宴,偶亦觀賞桂劇。直至1937年春,方返南京。
此畫由亞瑟.弗雷德里克.費舍爾上校(1888–1962)於1930年代末居亞洲期間在中國購藏。自二戰時期返抵加州聖達戈後,該作始終陳列於其宅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