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來說,創作空間最重要是舒服。在這個空間內,我種了一些我喜歡的植物。」首次到訪藝術家熊輝的工作室,他解釋自己對自然生物的喜愛,並表示:「某種程度上,我認為自然界給了我們很多豐富靈感。許多生物的奇特造型其實反映出它們的生活環境,就如同我們對藝術的欣賞,其實也反映出我們文化中的價值觀。而我的創作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自我,是一種尋找自己的過程。」
來自於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熊輝透露童年經歷給他帶來不少啟發與靈感。父親熊海為知名傳統水墨畫家,小時候的熊輝曾偷偷進入父親書房內欣賞畫作,有一次他看見父親的一幅山水畫中,小溪旁有留白,便非常興奮地臨摹父親的畫風,在小溪中間畫了顆石頭。回憶這段過去,熊輝笑言:「當時心跳得很快,有一種做壞事的感覺,又有一種創作的喜悅。」
熊海(1957年生),《山水冊》。水墨 紙本 冊頁十開 鏡框兩幅 一九九七年作。此拍品於2018年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港元62,500
而當父親看到熊輝的石頭時雖然震驚,但處理方式也在幼小的他心中留下感嘆——父親並未移除這塊石頭,而是再添幾筆遮蓋住石頭。父親的包容和鼓勵讓熊輝十分難忘,他感嘆:「不同的創作者有不同的想法,對父親來說,留白是一種藝術態度,一種美學觀念,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溪水旁邊有石頭是一種事實概述。這些童年經歷都在我的創作之旅中不斷激發靈感。」
這塊石頭也為熊輝多年後的藝術創作留下伏筆。熊輝於2016年邀請父親熊海參與《繪畫六法--傳移摹寫》的系列創作,讓其在畫作中先以硃砂繪畫一座山石。對此他解釋:「我邀請父親用硃砂作畫,因為我覺得硃砂的紅色是一種權威顏色,老師批改時經常會用硃砂,同時,血脈也是相同的紅色。於我而言,父親既是家中的權威,也是水墨教學的藝術家。」這無疑印證了他運用材料創作的非凡用心。成長過程中,熊輝時常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在借鑒前人和自我突破之間怎樣平衡,在傳統影響和自我超越之間如何取捨,這其實是一個掙扎的過程。而《繪畫六法--傳移摹寫》系列作品就是父子二人、乃至熊輝與水墨傳統之間關係的表現。
熊輝、熊海,《繪畫六法—傳移摹寫之十一(熊海合作)》。水墨/設色紙本 鏡框十二幅 二〇一七年作。此拍品於2023年12月1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港元504,000
熊輝描述其創作手法為將宣紙蓋著父親的原稿,用水將其弄濕,而當紅色的線條圖像浮現時,再運用墨水筆勾勒點描。最後,墨水慢慢滲透每一層宣紙時,圖像將蛻變成一種抽象的淡墨形象。談到兩人以不同工具作畫的方式,熊輝強調:「中間的過程不純粹是一種學習的關係,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互相理解。」關於當時的合作,熊海同意這次的父子同繪並非傳統合作,更多是熊輝的重新演繹。熊海說道:「熊輝用的都是新的技法,他不用毛筆,而是用針筆,其運用的構圖和造型都是新式的。他們的創作中注入很多思考,概念比寫實更重要。像我這種長期畫傳統的畫家,看到新一代的創作方式,其實是一種啟發。」
對於熊輝而言,這種全新的創作方式正反映出創作者的自由,不拘泥於前人的創作或美學理念。「其實我覺得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用獨立的思考去創造。」而當代水墨最吸引熊輝的一點則是當中不同的概念語言,不分東方與西方,從物料、技巧,到意念與視覺元素,都能用來推敲創作背後的動機和理念。「當代水墨可以反映出現實的複雜一面。當代藝術一個迷人的地方,就是它允許包容性。」
收取佳士得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作為今日水墨藝壇的年輕新秀,熊輝的詮釋及想法無疑是卓異新穎的。他將自己的藝術抱負凝聚成「真誠」二字。「藝術創作是很誠實的。畫作反映出創作人的想法和真誠程度,可以看出他用什麼方法去對待這個世界。我覺得最理想的創作就是一路都有動力,一直去追求自己想改變的東西,保持著自己的某種聲音。然後繼續用更多時間去沉澱,去發掘、去思考。對我來說,這很日常但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