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凝視這些肖像畫時,能感受到畢加索的活力和他專注熾熱的目光」

佳士得此次欣然呈現畢加索兩幅相隔30年的肖像作品,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聯席主管Keith Gill暢談這位藝術家永恆不朽的兩個主題:他的情人瑪麗·特雷斯及妻子傑奎琳

兩人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情,並激發了畢加索的創作熱情,此時期亦因此成為他藝術生涯中最精彩的階段之一。接下來的十年中,畢加索不斷為瑪麗‧特雷斯作畫,起初只是隱晦地暗含特雷斯的形象在畫中,後來隨著他們情感越來越濃烈,瑪麗‧特雷斯便成為畢加索筆下曲線玲瓏的主角。

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布拉塞(Brassaï,1899-1984)表示︰「他喜歡她的金色秀髮、明亮膚色和雕塑般的軀體。他人生中不曾畫過如此多曲線起伏的畫作,畫面全是誘人的曲線、環抱的雙臂、捲曲的頭髮……」


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903-1997)於1932年夏天墜入愛河,但對方並非其脾氣愈發暴躁的妻子、俄羅斯芭蕾舞蹈員歐嘉(Olga),而是22歲的年輕女子瑪麗‧特雷斯‧瓦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1909-1977)。

他們於1927年在老佛爺百貨店外偶遇,不久後便相戀。瑪麗‧特雷斯憶述︰「他看著我,他誘惑著我。他一直盯著我的臉,當我離開時,他說『明天再來』,而明天之後又是明天。」

瑪麗‧特雷斯‧瓦爾特,約1930年。攝影師不詳。照片︰© Archives Maya Widmaier-Picasso

瑪麗‧特雷斯‧瓦爾特,約1930年。攝影師不詳。照片︰© Archives Maya Widmaier-Picasso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戴項鏈的躺臥裸女(瑪麗‧特雷斯)》,1932年作。油彩 畫布。16 x 16 英寸(40.6 x 40.6 公分)。估價:9,000,000–15,0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1年3月23日在佳士得倫敦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戴項鏈的躺臥裸女(瑪麗‧特雷斯)》是佳士得將於3月23日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推出的兩幅畢加索肖像畫之一,乃畢加索在巴黎西北部的鄉郊別墅波舍魯城堡所繪。傳記作家約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表示,畢加索在這裡「扮演戰神,而瑪麗.特雷斯則扮演愛神維納斯」,最終達至「其自立體主義以來最具開創性的時期」。

畢加索曾說︰「必須撕開現實。」這一點在他為瑪麗‧特雷斯創作的畫作中尤其明顯。這些作品洋溢溫柔夢幻的氣息,白天似乎融入黑夜,而慵懶的長影子則籠罩著躺臥的瑪麗.特雷斯。

「這是一幅極私人的肖像,刻劃他與愛人、他與藝術之間的戀情」— Keith Gill

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聯席主管Keith Gill表示︰「這幅作品並非為展覽而繪製,而是一幅極私人的肖像,刻劃他與愛人、他與藝術之間的戀情。」

儘管如此,此作於四年後(即1936年)在巴黎保羅​·羅森伯格畫廊展出,其後由美國女商人伊芙琳·夏普(Evelyn Sharp, 1903-1997)買下,成為其珍藏的傑作之一。

畢加索是出色的諷刺畫家,善於描繪體現人物神髓的細節。他在求學時已喜歡為同學繪畫人像素描,以誇張手法繪畫並用道具來代表他們的五官特徵。

在他的作品裡,瑪麗‧特雷斯擁有散發古典美的輪廓、淺紫色皮膚和金髮,而她的情敵兼藝術家朵拉‧瑪爾(Dora Maar,1907-1997)在畢加索筆下則往往頭戴帽子,指甲染成深紅色。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傑奎琳)》,1962年作。油彩 畫布。51 1/4 x 38 1/2 英寸(130.4 x 97.8 公分)。估價:6,000,000-9,000,000英鎊。此作將於2021年3月23日在佳士得倫敦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傑奎琳(Jacqueline,1927-1986)的鮮明特徵是一雙杏眼和深色頭髮。《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傑奎琳)》繪於1962年,當時畢加索和她剛結婚數月。Keith Gill形容此作為「更立體的畫像,但和瑪麗‧特雷斯那幅一樣充滿慾望與激情。」

他補充:「畢加索為傑奎琳繪畫肖像時,曾參考古典大師的畫作,例如德拉克羅瓦(Delacroix )馬奈(Manet)。作品的背景奪目而充滿巴洛克風格,呼應畢加索曾深入研究的委拉斯凱茲(Velázquez)作品《宮娥》。」

兩幅畫所呈現的人物個性截然不同:瑪麗·特雷斯溫柔性感,而新婚妻子傑奎琳則充滿威嚴,彷彿能夠完全支配畢加索。

畢加索和傑奎琳,攝於法國穆然的Notre-Dame-de-Vie,1962年,二人身後可看到此作。Edward Quinn攝。照片:Edward Quinn © edwardquinn.com。藝術作品:©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21

畢加索和傑奎琳,攝於法國穆然的Notre-Dame-de-Vie,1962年,二人身後可看到此作。Edward Quinn攝。照片:Edward Quinn © edwardquinn.com。藝術作品:©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21

理查德森表示,傑奎琳在畢加索的作品中無處不在,他寫道:「從1954年直至逝世,畢加索的作品充斥著傑奎琳的影子。與藝術史上其它人像畫作相比,我們能更深入和近距離地探索她的身體。」

Keith Gill指出,畢加索在1960年代創作的畫作近年在市場上更受追捧,並認為:「藏家對畢加索晚年的作品興趣與日俱增,與20年前大相徑庭。」他表示箇中的轉折點為2009年在紐約高古軒畫廊舉行的開創性展覽「Picasso: Mosqueteros」

Keith Gill補充:「如果你是畢加索作品藏家,自然想擁有一幅傑奎琳肖像畫,正如你也渴望擁有一幅瑪麗‧特雷斯或朵拉‧瑪爾的畫像一樣,因為這些作品能夠讓我們一窺藝術家當時的日常生活。」

畢加索一般會凝視模特兒數小時,而且往往在模特兒離開後才完成畫作。Keith Gill說:「當你注視這些肖像畫時,能感受到畢加索的活力和他專注熾熱的目光,彷彿他就站在你身旁。」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