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李華弌
奇峰
水墨 紙本
177 × 89.5 cm (69 5/8 × 35 1/4 in.)
2010 年作
簽名:庚寅夏日李華弌寫(右下)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出版
2010 年《李華弌》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圖版,第 146 - 147 頁)

拍品專文

旅美畫家李華弌自幼拜師習國畫,後學西洋畫,對自然詳細觀察,備有高超寫實描繪能力。經歷了西方藝術與理論的浸染後,回歸東方山水語彙,潛心投入北宋風格的創作,融合東方的自然空靈感與西方圖像寫實於一體。此幅當代水墨俏峰參天,不見其角,自山前窺山后之賓主深遠佈局與浙派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邊角構圖深得南宋馬遠 “馬一角” 及夏珪 “夏半邊”的精髓,又創造性地將主峰前置,營造了具有震撼效果的空間體驗。近景嶙峋立於霧中,畫面水氣氤氳,改用渲染處理煙嵐,以濃淡示近遠,在恰到好處的層次變化中體現畫家的講究。 秉持宋代不施彩強調墨色的寧靜致遠審美情懷,作品乍看如宋畫,巨嶂山水,氣韻雄渾,以細膩筆法反復的皴擦,淡彩點綴,使畫面更具質感和意蘊。一如宋人“師自然”之法,李華弌遊歷群山,造訪敦煌,在包攬山水之於亦受萬物啟迪,更在步履中深刻體認佛教文化,固作品深具東方美學的靜穆恢弘。藝術家將對宋代山水畫的敬仰轉化為緻密的筆觸,生動的韻墨,使觀者如臨深山幽豁,體驗宋人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海外生活的浸潤無疑對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畫家在中國水墨中融入了西方結構主義抽象特徵,猶如謝爾蓋•波利雅科夫在不規則的多邊形構圖形式中暗藏嚴謹的結構,大膽的佈局展現群山磅礴之勢之時以微妙的墨色濃度來營造面積與空間。構圖精密筆筆放鬆,無束縛地把握畫面的情緒,以現代人之姿致敬文人雅士精華內斂的藝術追求,觀者亦隨之對話古今,回溯時光。 中式山水是風景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精粹,是畫家對於現實物象的情緒化加工和抽象後之產物。李華弌獨創的方式將傳統墨色代替西方繪畫的濃烈色彩來傳達同具 視覺衝擊的畫面效果,卻因溫潤的墨彩保留住了宋代淡泊明志的哲思。熔爐西方式大面積用色把中式的簡潔筆墨更推上一境界,營造出山石方硬奇峭的畫面分量感和 對觀者的震懾。別出心裁的表現手段承襲 宋代墨客儒釋道融合的平淡為美、以俗為雅的審美觀念,保留自然為師的共通客體,藝術家以當代視角從新解讀北宋山水 千山萬壑之美。

更多來自 亞洲與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