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WEN HSI (Singaporean, 1906-1992)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陳文希

海宮

細節
款識: CHEN WEN HSI (右下)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出版
1976年《陳文希畫集》陳文希著 古今畫廊 新加坡 (圖版,第7圖)
2006年《匯流::陳文希百年誕辰紀念展 第一冊》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 (圖版,第371頁)

拍品專文

作為首代新加坡藝術家之一,陳文希在該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絕對不容小覷。他在傳統中國水墨及西方繪畫方面的精湛技藝不單為一代又一代受其教導及啟發的年輕藝術家開拓創作道路,亦讓他成為新加坡藝術論述中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教師、先驅的身份,為新加坡藝術作出無價貢獻,對後世影響至深。

陳文希先後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負笈上海藝術學院及新華藝術學院,並在此其間琢磨其傳統中國水墨畫技巧。他亦在此段時間認識對他的藝術世界觀以至藝術哲學影響深遠的一位畫家-潘天壽。潘天壽完美掌握傳統中國水墨美學,並引領陳氏進入指畫範疇,造就了陳氏及後廣為人知的獨特風格。在1937年的南京個展後,陳氏氏隨即獲倫敦畫廊雜誌選為中國十大畫家之一,與國際知名的齊白石、除悲鴻齊名。

與潘天壽抗拒東、西藝術形式融合的想法截然不同,陳文希從來不認為他建立獨特藝術身份的欲望與對傳統媒體、風格的尊重格格不入。他以油畫初試啼聲,並奠定鮮明的藝術家形象。雖然在中國就學期間廣受西方繪畫理論薰陶,陳氏直至1946年到達新加坡後才開始無拘束地試驗其藝術風格。

「中西都有,一直到現在我中國畫、西洋畫過去我有一個概念,一定要 把西洋畫跟中國畫融合在一起,把那個特點融合起來。我這個目標一直前進,到上海的時候,這個機會就很濃厚了。為什麼?我學西洋畫,也學中國畫,兩方面都學,自然融合啦;中國畫影響西洋畫,西洋畫影響中國畫。」

陳文希 「匯流 陳文希百年誕辰紀念展」《畫家口述歷史錄音訪談文稿》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

陳文希充份利用自己對歐洲及西方藝術的認知,為其創作添加更多層次。他以揉合表現主義、印象派、立體派以及野獸派畫風而成的獨特美學建構獨一無二的東南亞風格。縱然半抽象半立體方式展現對自然與存在意義的反思,或許與他早年受的傳統中國水墨畫訓練大相逕庭,他確以卓越的畫功靈活遊走於迥然不同的表現方式間,讓透過藝術展示生命本質的欲望和澎湃創意歷久不衰地橫跨各種媒體及風格的作品。

作為其中一位同時任教於南洋藝術學院的首代新加坡藝術家,陳文希在建立「南洋」畫派的過程中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該畫風原指以傳統中國媒介及風格描畫東南亞生活、文化本質的繪畫方法,及後透過陳氏與鍾泗濱等同事及好友大力推展,逐漸建立為東、西方藝術風格的完美結合的獨特畫風。

《海宮》無庸置疑是陳文希近年問世的抽象畫作當中最具紀念性和創作性的一幅。有別於過往先從實物外形著手,再以獨特手法把它們滙合成虛無混沌的方式,陳氏以前所未見的方法處理本幅罕有佳作―― 純烏黑色背景是海洋的現代抽象演繹,襯托出一個以色彩繽紛格子交疊而成的迷宮。鎬瑪瑙色的背景配上自信、活潑而大膽的用色與線條,呈現的不僅是顏色和對比的完美結合,更是陳氏強而有力兼與眾不同的畫風,成就了這獨樹一幟的佳作。

陳文希以先見者的身份,透過《海宮》對新加坡奇蹟般的經濟成就作出隱約揣測。新加坡憑藉其優越的海上戰略位置及轉口港的歷史因素,在半世紀之間迅速發展成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先進經濟體。陳氏建立抽象藝術與現代科技之間的連繫,正正象徵新加坡的發展道路。本作品受亨利‧馬蒂斯藝術生涯晚期以剪紙創作的大型作品所啟發,並令人聯想起意大利雕塑家阿納爾多‧波莫多羅一系列以豐富層次、質感展示城市景觀 ,繼而呈現城市與抽象概念關係的作品。

在新加坡藝術圈蓬勃發展、南洋藝術風格漸次形成的五、六十年代,陳文希的油畫作品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東南亞藝術史上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之一。

「我們千萬不要把抽象藝術當作毫無雕飾、不由自主的表達方式。相反,它是克制並經過精密計算的。在中國藝術裡常提及的「非形之形」同樣適用於西方藝術,而抽象畫風則更進一步脫離主體及空間視角的局限,純粹著重形式上的元素:色調、質感、結構等等。藝術之美在於情感和理性相輔相成。如此一來,抽象藝術就成為最純潔、最完全的繪畫形式。」(陳文希與張頌仁著,《陳文希畫作集》,The Old andNew畫廊,新加坡,1987年)

更多來自 匯聚:新加坡藝術特別專場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