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日本艺术家田中敦子以其完成于1956年的作品《电气服》享誉国际,它是一件可以穿戴的雕塑品,由霓虹光管和彩色灯泡所组成。当作品成为一件洋装时,随即展现出其装置艺术的本质,故可被视为一种表演行为。一明一灭、闪色多彩的缤纷光线在照亮了周遭环境氛围的同时,更深深吸引着观者目光。田中敦子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日本战后面临的挑战与改变。《电气服》的革命性不仅替田中敦子曾参与的「具体画派」做了最佳演绎,也预兆着她随后的艺术发展脉络。
编号第78与79号两件拍品皆名为《作品》,分别完成于1975以及1980年,是田中敦子非常具代表性的创作,由布满复杂网络、线条与圆弧的视觉语汇所构成。此独树一格的视觉语言即是由《电气服》之概念的延伸。两件《作品》的抽象表现在形式风格上极为相似,却又具有各自的特色,皆在白色的背景上,交织着最基本的重复性元素――五彩的线与圆。在日本艺术与设计的历史上,符号与主题的重复一直有着长远的传统,在和服以及日本折纸艺术上都可以发现如此样式化的布局( 图1)。
虽然这两件作品皆是田中敦子在离开具体画派后所做,仍可从它们之画面上感受到这个日本前卫艺术运动的实验精神与能量。艺术家试图用色彩缤纷的不规则圆型填满画布,与《电气服》上的彩色灯泡有一曲同工之妙。田中敦子的作品总有种随兴的旨趣,反映出其对实验性艺术的兴趣。对线条的绝佳掌握也是两件作品的另一个共通特色,以作为形式与色彩的连结,也隐喻一个社会与人群间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线条与《电气服》背后的创作哲思产生共鸣,上百个串联在一起的灯泡产生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将整件作品以电线网络的型态呈现。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是日本大都会在七十与八十年代所经历之科技变革之缩影,如同一个小型的大阪区道顿堀――一个充满活力与繁华的城市,亦是田中敦子的出生地( 图2)。
田中敦子特别选取家中唾手可得的乙烯基颜料和瓷漆作为创作媒材,作为对压克力颜料与油彩等主流的反动,并利用它们远超越油彩的滑顺光亮特性,在画布上创造一个平均且匀称的意象。媒材特殊的光泽感像替画面上了一层亮光膜,以利导入光的反射,进而产生五彩缤纷的色相。观者从田中敦子的作品中,可发现动能态势、颜色与节奏的交互作用。乙烯基颜料和瓷漆层层相迭,杜绝透明效果的同时,形成一个直达观者视网膜的连结。相互缠绕的圆型与线条似乎随着画布向前移动,直截了当的向观者袭来。除此之外,田中敦子在将其先前之立体雕塑化为二维平面绘画的过程中,完美体现毕生所追求的范畴――一个抽象空间中的实体存在。乙烯基颜料和瓷漆的物质性,成功建构了平面图像中的一个突出空间,并再次强调色彩调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