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启新篇”—— Edward Wilkinson谈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香港首拍

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领域资深专家Edward Wilkinson带我们步入横跨1,800年的佛教艺术世界,领略其中珍品的隽永魅力。这些凝萃千年智慧与美学的杰作,即将亮相佳士得亚太区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首场现场拍卖

Edward Wilkinson出生于澳大利亚,年少时一次前往印度北部的家庭旅行点燃了他对亚洲艺术的热爱,也为他日后卓越的职业生涯埋下伏笔。他的艺术鉴识之路始于悉尼的一间拍卖行。过去25年间,他策划并促成众多重要私人收藏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熠熠生辉。

2025年早些时候,Wilkinson加入佳士得,担任古典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环球主管。凭借对该领域的深厚专业积淀,以及对市场动态的深刻洞察,为这个重要收藏类别注入全新力量。作为佳士得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Edward Wilkinson将牵头于今年秋季在香港推出该艺术类别在亚太区的首场现场拍卖。

Wilkinson表示:“这无疑是佳士得书写历史新篇章的重要时刻。我们不仅将呈献一系列品相绝佳的艺术珍品,更希望以此为平台,在亚太区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份愿景充分体现佳士得致力推动大众深入探索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地区丰富艺术传统魅力,并吸引更多元的藏家与鉴赏家群体。

佳士得古典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环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

佳士得古典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环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

即将于2025年11月3日举行的现场拍卖汇聚40件拍品,横跨逾1,800年的佛教艺术史,萃选来自古犍陀罗地区以至泰国的艺术杰作。Wilkinson特别重点介绍了一尊最近重新定年的珍罕观音像、一组据考由著名艺术家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创作的唐卡,以及一尊精美的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元大都 十三世纪晚期/十四世纪早期 铜鎏金观世音菩萨自在坐像。 高12 ¼ 英寸 (31 公分) (连局部镀金漆木底座高15 ¼ 英寸)。估价:港元20,000,000 – 30,000,000。作品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拍卖中呈献

纵观印度-喜马拉雅及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长河,这尊观世音菩萨像堪称独一无二的杰作,是帕拉、纽瓦尔和中原古典审美完美融合的典范。此像制作于十四世纪早期,很可能出自元朝大都(今北京),在汉藏佛教艺术的演变史上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印记。其独树一帜的融合风格深刻影响往后200年亚洲高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创作。

艺术家对观世音菩萨面容的细腻刻画,正是此造像的精妙所在,年轻神采间带有几分忿怒之态,既饱含慈悲,又蕴藏着内敛的力量。丰满的脸颊、小巧的嘴型与轮廓分明的嘴唇,以及精细镶嵌的白毫,都是纽瓦尔和西夏审美趣味的体现,突破了早期西藏和帕拉造像的范式。前额整齐排列的螺发以及脑后束成双带的发辫,则尽显元代宫廷造像特有的精湛工艺。

“就来源、尺寸、风格创新和保存状况而言,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是市场上出现过最精美的元代宫廷佛教造像,不仅令我们得以一窥十四世纪初的宗教与艺术生活,更堪称最高水平泛亚洲艺术融合的典范。” Wilkinson评价道。

藏中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约十二世纪。高15 1/2 英寸( 39.4公分)。估价:港元16,000,000 – 20,000,000。作品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拍卖中呈献

这尊象征无上智慧的文殊菩萨巨像,是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喜马拉雅雕塑的典范,融合了源自印度东北帕拉风格的造像特征与独特的纽瓦尔风格韵味。其艺术品质与规模体现了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与西藏南部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及佛学圣地的历史名刹夏鲁寺渊源深厚。

此尊文殊菩萨像的稀有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其宏伟尺寸尤为突出。“此尊造像体量格外庞大,且保存状况极佳。如此大型的雕塑能留存至今,实属罕见。” Wilkinson强调,这尊造像不仅铸造工艺精妙入微,而且对于一件已有近900年历史的雕塑而言,整体保存状况堪称优异。鎏金层下的金属胎体在信徒和侍者常年触摸之处自然显露,这一痕迹正是仅见于尼泊尔地区的宗教习俗的生动体现。

关于此造像年代的判断,Wilkinson如是解释:“我们找到了一尊作立姿的菩萨像,其在珠宝、织物、宝冠和面部类型的处理上与此像几乎如出一辙,而那尊造像保存于西藏南部的夏鲁寺,该寺建于十三世纪早期。”

因此,这尊宏伟造像不仅是一件非凡的艺术品,也是十二世纪西藏艺术卓越成就的历史见证。它记录了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交融互鉴、也彰显了跨喜马拉雅工匠交流互动的重要价值,同时印证了文殊菩萨在西藏文化,特别是萨迦派寺院传统中的核心地位。

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 绢本矿物颜料彩绘 释迦牟尼佛涅槃唐卡。云南/藏东 十七世纪晚期。24 1/2 x 16 5/8 英寸(62.3 x 42.2 公分)。估价:港元8,000,000-12,000,000。作品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拍卖中呈献

新的学术研究与重新发现的来源细节,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这幅非凡画作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更有依据地将其归为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的作品。这幅涅槃图唐卡素来以独特的风格与神秘的意象备受推崇,如今更可确凿地将其与却英多杰本人,及记载中他于 1653 年、1654 年创作的两组描绘佛陀十二行谊画作关联起来。据信,这幅画是该组画中唯一的存世孤品,从中足以窥见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西藏艺术家的非凡想象力。

这幅描绘佛陀涅槃的唐卡绘于绢本之上,佛陀安卧于淡青石台,哀恸弟子环绕四周,上方火葬与舍利分奉场景流转如生。第十世噶玛巴的风格在此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奇思妙想、近乎稚拙的人物造型、修长的头部、丰满的面庞和小巧的红唇,全然突破传统西藏审美的固有范式。佛陀身下精美的台座装饰着动物和供养人像,呼应了七至八世纪古代克什米尔地区的宝座浮雕。

此幅唐卡于1979年首次现身拍卖时,仍保留着其最原始的绢质裱边,并饰有缂丝仙鹤纹样,此装裱风格与却英多杰的视觉语言高度契合。此外,Karl Debreczeny的最新学术研究,尤其是他 2021 年发表的相关成果,构建了严谨的对比分析与图像学框架,明确将这幅唐卡置于噶玛巴的创作氛围之内。综合这些新发现与研究,我们完全有充分依据将此画归为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的作品。

Sign up for Going Once, a weekly newsletter delivering our top stories and art market insights to your inbox

佳士得将于11月3日香港亚洲艺术周期间,隆重举行亚太区首场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现场拍卖,旨在颂扬这些地区丰富多元的艺术传统,并致力守护那些塑造了亚洲众多灿烂文化身份的艺术遗产。该类别的更多作品将于今年12月在巴黎上拍,并随后于2026年登上纽约拍场。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文章

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