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若你眼中的世界如我所見,充滿瑰麗、刺激與神秘,那你便會感受到生命的鮮活。
——大衛·霍克尼
極少有作品能像《桌上言歡》這樣,淋漓盡致地展現大衛·霍克尼在1980年代後期澎湃的創作能量。這幅創作於1988年、長達兩公尺的全景畫,正值他藝術生涯的又一高峰。同年,他的回顧展於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開幕,隨後巡迴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泰特美術館。這件作品將室內與室外、東方與西方、私密與浩瀚融爲一體,構成一幅視野遼闊的全景圖。其重要性很快獲得認可——它曾為伊萊恩與梅爾文・梅里安伉儷珍藏(他們以匯聚美國最重要的英國具象藝術收藏之一而聞名),更獲選為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2000年展覽《倫敦畫派及其友人:伊萊恩與梅爾文・梅里安伉儷收藏》的封面圖像。《桌上言歡》以其即興的動感與生氣,完美體現霍克尼此時期創作視野中那永不停歇的才情。
畫布之上,觀者目光首先落於右側的大圓桌。桌上立着一只多面切割造型的花瓶,粉紅與海藍交映,瓶中繁花盛放,一顆青蘋果彷彿即將從邊緣滾落。桌面微微向上傾斜,那搖搖欲墜的果子,令人聯想起塞尚的靜物畫。桌邊擺着一張空椅,椅身轉向觀者,彷彿發出邀請,靜靜代替了缺席的人物。從這個安穩的家的角落開始,畫面向左半幅舒展迸發——鎘紅、鈷藍、翠綠與亮黃的碎裂斜線,與點畫的底景和條狀筆觸交織碰撞。三道高大的垂直元素躍動於這萬花筒般的背景中,形態在樹影、柱體與人影之間游移,既平衡構圖,又流露一絲神秘。畫中每一處皆展現不同的繪畫質地:厚塗的油彩與半透明淡彩並置,逼真的木紋對比平坦色塊,細膩描繪與奔放筆觸相鄰。整體形成一種流動不止的視覺韻律,引領目光穿梭於畫布之間,營造出既親密又開闊、既嚴謹又趣味的雙重效果。
……中國人在十一世紀就否定了「消失點」的概念,因為那意味著你——觀者——並不在那。你沒有移動。
——大衛·霍克尼
這種形式的交響,根源於霍克尼對中國卷軸畫的深刻鑽研。自1981年首次造訪中國,以及兩年後接觸喬治・羅利的《中國畫原理》以來,他便深深著迷於此道。羅利將卷軸形容為一種時間性的體驗,如音樂或詩歌般徐徐展開,引導觀者橫向地、片段地移動觀看。對霍克尼而言,這無疑為西方透視的固定幾何框架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1988年,他執導的電影《與中國皇帝在大運河上的一天》問世,影片中他親自解説王翬宏大手卷《康熙南巡圖》(1691–98)的局部,將他對中國卷軸的興趣推至高峰。在這幅畫中,觀者彷彿隨之在景中「行走」,於皇帝儀仗、村落與河景之間不斷轉換視點。霍克尼從這種流動且逐步展開的旅程中,看見我們感知世界的真實方式:從非凝固於單一瞬間,而是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層層疊疊,與時共進。《桌上言歡》正是將這套哲學轉化為繪畫語言,邀請觀者在構圖中行走移動——不論是從溫暖的餐桌步入洛杉磯散落的光影,或是從開敞的空間返回私密的室內。
這種動態的視覺觀念,早已貫穿霍克尼在1980年代的各種實驗。受畢加索的啟發——尤其是現代藝術博物館1980年的回顧展——他透過攝影拼貼(或稱「拼接作品」)探索立體主義的碎裂視角,以疊加多張快照的方式模擬眼睛不斷移動與掃視的過程。
他也將這些心得融入繪畫:傾斜的桌子與多面花瓶呼應立體派的破碎結構,強烈的彩色垂直線條則與馬蒂斯晚期的剪紙對話。同時,那張孤單的椅子,喚起了梵高象徵性的存在——這是霍克尼早已在早期作品中致敬過的主題。霍克尼並非直接引用這些來源,而是將它們編織成一幅生動的複調,讓各種聲音在畫布上交響。每一筆觸都彰顯其獨特質地——點描、紋理、姿態、平塗——卻又融合為連貫的整體,具體實踐了霍克尼的信念:「我喜歡清晰,但也喜歡模糊:兩者可以在同一幅畫中並存,而我認為理應如此。」(大衛·霍克尼,《我眼中的世界》,倫敦,1993年,152頁)
1988年對霍克尼個人而言亦是關鍵之年。他在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自1970年白教堂展覽以來首次全面回顧——吸引了破紀錄的觀眾人數,奠定其國際地位。同年,他於馬里布購置新宅,在經歷一段攝影與劇場實驗之後,重新投入繪畫創作。《洛杉磯大室內》(198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等作品便誕生於這段豐產時期,將家的意象拓展成橫跨具象與抽象的全景構圖。
《桌上言歡》正凝萃了這段煥新之旅:它綜合了攝影拼貼的發現、中國美學的啟發,與對現代大師的致敬,同時預示了他接下來十年走向抽象的繪畫。畫面中色彩迸發、筆觸飛揚、節奏流動;空間邀請我們漫步、停留、再三觀看。它既扎根於室內的親密感,又躍入抽象之境,展開一場現代與傳統的對話,清晰與模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開放的對話——藝術家與觀者之間、觀看與體驗之間——並在每一次新的相遇中不斷展開。
大衛・霍克尼的全球影響力持續獲得國際盛譽。近期他在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舉辦大型回顧展「DAVID HOCKNEY 25」,再次確立其作為當代最具創造力與影響力藝術家之一的地位。展望未來,倫敦蛇形畫廊將於2026年為他的作品舉辦一場里程碑式的展覽,進一步見證他藝術視野的歷久彌新與生生不息。
——大衛·霍克尼
極少有作品能像《桌上言歡》這樣,淋漓盡致地展現大衛·霍克尼在1980年代後期澎湃的創作能量。這幅創作於1988年、長達兩公尺的全景畫,正值他藝術生涯的又一高峰。同年,他的回顧展於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開幕,隨後巡迴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泰特美術館。這件作品將室內與室外、東方與西方、私密與浩瀚融爲一體,構成一幅視野遼闊的全景圖。其重要性很快獲得認可——它曾為伊萊恩與梅爾文・梅里安伉儷珍藏(他們以匯聚美國最重要的英國具象藝術收藏之一而聞名),更獲選為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2000年展覽《倫敦畫派及其友人:伊萊恩與梅爾文・梅里安伉儷收藏》的封面圖像。《桌上言歡》以其即興的動感與生氣,完美體現霍克尼此時期創作視野中那永不停歇的才情。
畫布之上,觀者目光首先落於右側的大圓桌。桌上立着一只多面切割造型的花瓶,粉紅與海藍交映,瓶中繁花盛放,一顆青蘋果彷彿即將從邊緣滾落。桌面微微向上傾斜,那搖搖欲墜的果子,令人聯想起塞尚的靜物畫。桌邊擺着一張空椅,椅身轉向觀者,彷彿發出邀請,靜靜代替了缺席的人物。從這個安穩的家的角落開始,畫面向左半幅舒展迸發——鎘紅、鈷藍、翠綠與亮黃的碎裂斜線,與點畫的底景和條狀筆觸交織碰撞。三道高大的垂直元素躍動於這萬花筒般的背景中,形態在樹影、柱體與人影之間游移,既平衡構圖,又流露一絲神秘。畫中每一處皆展現不同的繪畫質地:厚塗的油彩與半透明淡彩並置,逼真的木紋對比平坦色塊,細膩描繪與奔放筆觸相鄰。整體形成一種流動不止的視覺韻律,引領目光穿梭於畫布之間,營造出既親密又開闊、既嚴謹又趣味的雙重效果。
……中國人在十一世紀就否定了「消失點」的概念,因為那意味著你——觀者——並不在那。你沒有移動。
——大衛·霍克尼
這種形式的交響,根源於霍克尼對中國卷軸畫的深刻鑽研。自1981年首次造訪中國,以及兩年後接觸喬治・羅利的《中國畫原理》以來,他便深深著迷於此道。羅利將卷軸形容為一種時間性的體驗,如音樂或詩歌般徐徐展開,引導觀者橫向地、片段地移動觀看。對霍克尼而言,這無疑為西方透視的固定幾何框架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1988年,他執導的電影《與中國皇帝在大運河上的一天》問世,影片中他親自解説王翬宏大手卷《康熙南巡圖》(1691–98)的局部,將他對中國卷軸的興趣推至高峰。在這幅畫中,觀者彷彿隨之在景中「行走」,於皇帝儀仗、村落與河景之間不斷轉換視點。霍克尼從這種流動且逐步展開的旅程中,看見我們感知世界的真實方式:從非凝固於單一瞬間,而是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層層疊疊,與時共進。《桌上言歡》正是將這套哲學轉化為繪畫語言,邀請觀者在構圖中行走移動——不論是從溫暖的餐桌步入洛杉磯散落的光影,或是從開敞的空間返回私密的室內。
這種動態的視覺觀念,早已貫穿霍克尼在1980年代的各種實驗。受畢加索的啟發——尤其是現代藝術博物館1980年的回顧展——他透過攝影拼貼(或稱「拼接作品」)探索立體主義的碎裂視角,以疊加多張快照的方式模擬眼睛不斷移動與掃視的過程。
他也將這些心得融入繪畫:傾斜的桌子與多面花瓶呼應立體派的破碎結構,強烈的彩色垂直線條則與馬蒂斯晚期的剪紙對話。同時,那張孤單的椅子,喚起了梵高象徵性的存在——這是霍克尼早已在早期作品中致敬過的主題。霍克尼並非直接引用這些來源,而是將它們編織成一幅生動的複調,讓各種聲音在畫布上交響。每一筆觸都彰顯其獨特質地——點描、紋理、姿態、平塗——卻又融合為連貫的整體,具體實踐了霍克尼的信念:「我喜歡清晰,但也喜歡模糊:兩者可以在同一幅畫中並存,而我認為理應如此。」(大衛·霍克尼,《我眼中的世界》,倫敦,1993年,152頁)
1988年對霍克尼個人而言亦是關鍵之年。他在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自1970年白教堂展覽以來首次全面回顧——吸引了破紀錄的觀眾人數,奠定其國際地位。同年,他於馬里布購置新宅,在經歷一段攝影與劇場實驗之後,重新投入繪畫創作。《洛杉磯大室內》(198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等作品便誕生於這段豐產時期,將家的意象拓展成橫跨具象與抽象的全景構圖。
《桌上言歡》正凝萃了這段煥新之旅:它綜合了攝影拼貼的發現、中國美學的啟發,與對現代大師的致敬,同時預示了他接下來十年走向抽象的繪畫。畫面中色彩迸發、筆觸飛揚、節奏流動;空間邀請我們漫步、停留、再三觀看。它既扎根於室內的親密感,又躍入抽象之境,展開一場現代與傳統的對話,清晰與模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開放的對話——藝術家與觀者之間、觀看與體驗之間——並在每一次新的相遇中不斷展開。
大衛・霍克尼的全球影響力持續獲得國際盛譽。近期他在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舉辦大型回顧展「DAVID HOCKNEY 25」,再次確立其作為當代最具創造力與影響力藝術家之一的地位。展望未來,倫敦蛇形畫廊將於2026年為他的作品舉辦一場里程碑式的展覽,進一步見證他藝術視野的歷久彌新與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