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 Lijun (B. 1963)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紐約重要收藏
方力鈞

2008.3.30

細節
方力鈞
2008.3.30
油彩 畫布
2008年作
簽名 : 方力鈞
來源
美國 紐約 阿拉里奧畫廊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畫廊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which may include guaranteeing a minimum price or making an advance to the consignor that is secured solely by consigned property. This is such a lot. This indicates both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olds the financial interest on its own, and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as financed all or a part of such interest through a third party. Such third parties generally benefit financially if a guaranteed lot is sold successfully and may incur a loss if the sale is not successful.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在1990年代成名的畫家中, 方力鈞是其中一位最早在國外展出的,他的成功引來更多對當時正在中國萌芽的前衛藝術的興趣。他的光頭男人畫作完美地反映了同代人內心的虛無主義情緒,特別是隨著1989年6月發生天安門事件後,及迅速擴展的消費主義社會。方力鈞故意利用了光頭的意像暗示多種模糊不清的身份,比如僧人、囚犯或軍人,在任何一個社會層面而言,不論是為了心靈淨化,還是更好地服務一個大的團體,這人物的身份都受到莫大壓抑。但是方力鈞採用光頭人物時,卻沒有指出這人物是流氓惡棍,或是為世所遺的可憐人,而人物只有冷漠表情,表現出歡笑、打呵欠或叫喊(圖1)。三幅來自「紐約重要收藏」的方力鈞作品對理解他的核心哲學思想尤為重要。他以游泳為主題的作品(Lot 485及486) (圖2)反映了他對逃避現實,以及對恐懼的感覺。當他的藝術事業不斷向前時,通過繪畫翱翔在山嶺、海景和天空的中性小孩形象,展示出一種對烏托邦想像的興趣。 從拍品《2008.3.30》(Lot 62)可見方力鈞的藝術在各方面有所提升、發展及深化,對虛無、矛盾與模稜兩可的世界,作出個人和社會、際遇和命運、哲學化和情緒化的力量等的探討。像波浪般起伏的藍天背景上,畫有三個彷如淚滴的形狀,內裡畫滿了方力鈞的典型小孩人物,看似幾艘在海上飄浮的小船,背景的處理極為含糊,觀看的角度被大大扭曲,觀者難以說清楚面對的是海或是天,於是那些像船一樣的怪異物體彷彿被擬人化了,就像來自天堂的淚水,呈現另一個現實空間。那些小孩模樣的人物的鮮橙色肌膚、黃、藍、綠色的裝束,一眼看來甚為明亮。每一組人物都被黑烏鴉、蝙蝠、蝴蝶、蜜蜂、蒼蠅及其他昆蟲盤旋圍住,偶爾又有長了翅膀的天使在附近,呼應著人物面上充滿敬畏的表情。這些有關幸福和預言的無盡對比,有別於方力鈞以往的典型烏托邦式想像,而更接近一種末日式的警世預言。作品展現了在葉慈詩作中回憶狂喜與放棄之間的澎湃情感 : 別嘆息,別流淚 一個偉大、充滿恩慈的時代已逝 繪畫形式或化妝盒 我曾在古墓中嘆息,但不會再這樣 還是什麼要緊? 在洞穴中忽然有一聲音說 他只說了一句「歡樂吧!」 ﹣節錄自葉慈《迥旋》 方力鈞的烏托邦想像基本上是探索無意識和被壓抑的歷史記憶的探索,比如其作品不會找到任何像在米開朗基羅描繪的充滿階級性的末世景象。相反地他表達的是一個平等主義者的世界觀,本身受到典型共產宣傳繪畫那種愉快的構圖和大膽顏色所影響,再提升到一個諷刺化的形而上層面。作品中充滿對比與二元對立:男女難分的小孩; 生存與毀滅;愉悅與恐懼;地面和天空之間的模糊性互換。當他們窺伺外面的世界,只有發現有一大群可能會誘騙或傷害自己的生物。方力鈞表示:「雖然一個光頭人物可能很震撼,但是當他變成一個群體,個人就會消失。這就是一個最佳例證為什麼要以群體形式描繪他們。對於在跟我類似環境下長大的人,我們有強烈感覺就是人們在社會中往往沒有個人存在感 。」 方力鈞的作品展示出宏大的視野,呈現在衍生和腐朽之間,即使看來擁有痛苦的成份,卻是基於方力鈞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個人命運處於集體環境的關注。「玩世現實主義」畫家從來不持單純的宿命論觀點,而方力鈞亦不是一個無助的虛無主義者。不論是像劉煒或岳敏君,「玩世現實主義」畫家堅持以主觀、日常經驗,加上他們個人對反映「真實」的渴望,以對衡他們不能認同的現實生活,作為推動他們創作的原動力,正如他們以諷喻和誤導的方式去面對現實。對方力鈞而言,茫然和模稜兩可是他的目標,正是處於含糊狀態和二元相對中,所有的政治、鬥爭、觀念和經驗足以構成生命的基本。他的世界是具諷刺意味的烏托邦式啟示,又或應說成具啟示性的烏托邦,那是嘲笑經官方審查後的意識形態,所引致任何烏托邦式觀念都會產生的陰暗面。我們看到方力鈞唯有透過有意識的無定向反抗,以營造出一個溫和而充滿詩意的人類狀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