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莊重而抒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畢加索晚期創作中臻於極境的即興靈感與無窮創造力。藝術家以鮮活筆觸刻畫其妻子及最後的繆斯——杰奎琳·洛克,處處流露出動人的個人情感,深刻融匯了跨世紀藝術家描繪斜臥裸體的傳統。創作於1964年12月,此作由藝術家親自珍藏至其辭世,其後由遺產管理機構延續保存。
「從1954年直至畢加索離世,杰奎琳的形象始終貫穿其創作。 … 正是她的破碎感,為畢加索筆下女性注入暴烈與溫柔並存的剛柔並濟之力,賦予作品震撼人心的共鳴與力量」- 約翰·理查森
1961年,畢加索定居於南法穆然的聖母院莊園,這座宅邸是他在同年與杰奎琳婚後不久贈予她的禮物。作為畢加索最長久的繆斯,杰奎琳那深邃的杏眼、雕塑般的眉型、清晰的顴骨與濃密的黑髮——這些特徵成為畢加索這個時期的繪畫核心元素。她僅在畫室中擺出自然的姿態,卻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深深影響著畢加索的藝術創作。
1963至1965年間,畢加索創作了一系列以「畫家與模特」為主題的傑出畫作——這個主題在1960年代初期始終縈繞藝術家的腦海,更在1963至1964年間幾乎成為其最專注創作的焦點。在某些作品中,藝術家以主角身份出現,或有繆斯相伴,或獨自一人;而在本作中,杰奎琳獨自斜倚於臥榻之上。1988年泰特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晚期畢加索》策展人瑪麗-洛爾·貝爾納達克曾犀利地指出這系列背後的終極驅動力:「畢加索越是描繪這個主題,就越將藝術家與模特的關係推向極致:藝術家擁抱模特,消除畫布的阻隔,將藝術家與模特的關係轉化為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繪畫即愛。」(「畢加索1953年至1972年:如模特般作畫」《晚期畢加索》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1988年,第77頁)
斜臥裸女主題同樣屬於源遠流長的艺术史傳統,而畢加索不斷對這一傳統進行重新詮釋。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女性裸體始終是繪畫的核心主題: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1538年)確立了斜臥女神的不朽典範;哥雅的《裸體的瑪哈》(約1797–1800年)以描繪自信且毫不遮掩的女性,賦予了這一主題現代性;十九世紀,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則將主題轉化為充滿東方幻想的宮女形象。畢加索的畢生摯友兼對手亨利·馬蒂斯,以其光彩奪目的宮女畫作(如1926–27年《紅色和諧的宮女》)將這一脈絡延續至二十世紀。
在此傳統中,畢加索以獨特的創作視角重新構思斜臥裸女主題,將杰奎琳同時塑造成繆斯與母題。她的身體被提煉為流暢的曲線,透過簡練的線條強調了最性感的特質。綠松石與海藍色的肌膚以深黑色輪廓勾勒,手臂點綴鮭魚粉紅,其形體映襯著大膽條紋的臥榻與雪白枕頭。這些元素共同喚起地中海的溫度與陽光。
透過濃烈色彩、自由筆觸與奔放想像,《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展現了女性身體的豐盈質感,又展現出繪畫本身的自由律動。貝爾納達克如此描述畢加索這一時期的創作特質:「兩種繪畫方式並存:一種簡練如速記,由可羅列的符號化意符構成;另一種濃稠流暢,以厚塗揮灑的顏料快速鋪陳」(同上,第85頁)。本作正完美體現這兩種傾向:簡潔線條勾勒出杰奎琳的形與神,而豐沛的顏料則以充滿表現力的活力激活畫面。
最終,這幅1964年的斜臥裸女作品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這正是畢加索最後數十年創作的核心特質。杰奎琳既是藝術家的親密伴侶,亦是永恆女性的普世象徵。透過她的形象,畢加索將自身銘刻於歐洲裸體藝術的伟大傳統中,同時以無畏的激情與繪畫創新,為二十世紀藝術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引言: 約翰·理查森,《晚期畢加索》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1988年,第47頁。
「從1954年直至畢加索離世,杰奎琳的形象始終貫穿其創作。 … 正是她的破碎感,為畢加索筆下女性注入暴烈與溫柔並存的剛柔並濟之力,賦予作品震撼人心的共鳴與力量」- 約翰·理查森
1961年,畢加索定居於南法穆然的聖母院莊園,這座宅邸是他在同年與杰奎琳婚後不久贈予她的禮物。作為畢加索最長久的繆斯,杰奎琳那深邃的杏眼、雕塑般的眉型、清晰的顴骨與濃密的黑髮——這些特徵成為畢加索這個時期的繪畫核心元素。她僅在畫室中擺出自然的姿態,卻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深深影響著畢加索的藝術創作。
1963至1965年間,畢加索創作了一系列以「畫家與模特」為主題的傑出畫作——這個主題在1960年代初期始終縈繞藝術家的腦海,更在1963至1964年間幾乎成為其最專注創作的焦點。在某些作品中,藝術家以主角身份出現,或有繆斯相伴,或獨自一人;而在本作中,杰奎琳獨自斜倚於臥榻之上。1988年泰特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晚期畢加索》策展人瑪麗-洛爾·貝爾納達克曾犀利地指出這系列背後的終極驅動力:「畢加索越是描繪這個主題,就越將藝術家與模特的關係推向極致:藝術家擁抱模特,消除畫布的阻隔,將藝術家與模特的關係轉化為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繪畫即愛。」(「畢加索1953年至1972年:如模特般作畫」《晚期畢加索》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1988年,第77頁)
斜臥裸女主題同樣屬於源遠流長的艺术史傳統,而畢加索不斷對這一傳統進行重新詮釋。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女性裸體始終是繪畫的核心主題: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1538年)確立了斜臥女神的不朽典範;哥雅的《裸體的瑪哈》(約1797–1800年)以描繪自信且毫不遮掩的女性,賦予了這一主題現代性;十九世紀,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則將主題轉化為充滿東方幻想的宮女形象。畢加索的畢生摯友兼對手亨利·馬蒂斯,以其光彩奪目的宮女畫作(如1926–27年《紅色和諧的宮女》)將這一脈絡延續至二十世紀。
在此傳統中,畢加索以獨特的創作視角重新構思斜臥裸女主題,將杰奎琳同時塑造成繆斯與母題。她的身體被提煉為流暢的曲線,透過簡練的線條強調了最性感的特質。綠松石與海藍色的肌膚以深黑色輪廓勾勒,手臂點綴鮭魚粉紅,其形體映襯著大膽條紋的臥榻與雪白枕頭。這些元素共同喚起地中海的溫度與陽光。
透過濃烈色彩、自由筆觸與奔放想像,《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展現了女性身體的豐盈質感,又展現出繪畫本身的自由律動。貝爾納達克如此描述畢加索這一時期的創作特質:「兩種繪畫方式並存:一種簡練如速記,由可羅列的符號化意符構成;另一種濃稠流暢,以厚塗揮灑的顏料快速鋪陳」(同上,第85頁)。本作正完美體現這兩種傾向:簡潔線條勾勒出杰奎琳的形與神,而豐沛的顏料則以充滿表現力的活力激活畫面。
最終,這幅1964年的斜臥裸女作品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這正是畢加索最後數十年創作的核心特質。杰奎琳既是藝術家的親密伴侶,亦是永恆女性的普世象徵。透過她的形象,畢加索將自身銘刻於歐洲裸體藝術的伟大傳統中,同時以無畏的激情與繪畫創新,為二十世紀藝術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引言: 約翰·理查森,《晚期畢加索》展覽圖錄,倫敦泰特美術館,1988年,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