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帕當巴·桑傑
Jeff Watt -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此次呈現的三尊雕塑造像(拍品2007號、2008號及2036號)似乎確實描繪歷史人物,可能是苦行者、宗教修行者或瑜伽士。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所屬作坊、手印、髮型與服飾。幸運的是,此主題人物廣為人知,且已有確立的範例與可資比較的作品,有助於人物的辨識。
這三尊造像實際上均描繪同一人物——帕當巴·桑傑,一位歷史人物,來自南印度的行腳旅人與宗教導師。他亦是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初西藏佛教中廣為人知的重要人物。其出生年份尚無定論,但據信卒於1117年。據載,他曾多次往返於印度、西藏與中國之間,最終定居於西藏後藏地區南部的貿易小鎮定日。
現應提出的問題是:為何會出現三尊乃至更多關於此人的造像?答案在於他極具個人魅力,不僅見於歷史文獻記載,亦留下多部廣受歡迎的著作,尤以針對修行者的指導教言著稱。他的傳承與教法體系一直延續至今。
在造像未刻有任何姓名銘文的情況下,辨識帕當巴·桑傑主要依靠辨認其特定特徵,並透過排除法進行。他的衣著簡樸,通常僅覆蓋腰際與腿部,有時一件僧袍會搭蓋一肩。他並無固定姿勢,手印亦有數種形式而非單一一種。較為人熟悉的形象是雙手高舉,掌心向外,雙膝微屈(見拍品2036號)。我們可見該造像置於圓形花卉基座之上,並注意其下坐有黑鹿皮。本拍品與拍品2007號皆具有尖刺狀頭髮,幾乎令人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的卷髮,此為極重要之觀察點;早期木刻版畫中的帕當巴形象亦可見相同尖刺髮型(參見Linrothe,《Holy Madness: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紐約,2006年,第112–113頁,圖6.1–5)。拍品2007號中左肩披袍的形象,或易被誤認為當時其他著名人物,如偉大的瑜伽士詩人密勒日巴;然而,這三尊造像有一常被忽略的共同特徵:皆蓄短鬚。此特徵與大多數帕當巴·桑傑造像一致。此外,三者皆具睜大的雙眼,且常微張其口,露出牙齒。此種表現方式之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然而,帕當巴以運用象徵、手勢與面部表情教學而聞名。很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這三件具象作品確立了一種藝術慣例:即透過多變的姿勢、手印、面部表情與睜大的雙眼,最能傳達帕當巴·桑傑的神韻與性格。
此三尊造像似出自不同作坊,且年代略有差異。其中披袍者原應置於花卉基座、寶座或某種坐墊之上。其面部亦曾施以冷金作為禮敬與積累功德之舉。略帶卷曲的尖刺狀頭髮是西藏早期雕塑中的一種現象,在後世對晚期歷史導師的描繪中已不復見。此三尊造像均為有關帕當巴·桑傑這一極受歡迎人物之龐大學術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補充。
                        Jeff Watt -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此次呈現的三尊雕塑造像(拍品2007號、2008號及2036號)似乎確實描繪歷史人物,可能是苦行者、宗教修行者或瑜伽士。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所屬作坊、手印、髮型與服飾。幸運的是,此主題人物廣為人知,且已有確立的範例與可資比較的作品,有助於人物的辨識。
這三尊造像實際上均描繪同一人物——帕當巴·桑傑,一位歷史人物,來自南印度的行腳旅人與宗教導師。他亦是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初西藏佛教中廣為人知的重要人物。其出生年份尚無定論,但據信卒於1117年。據載,他曾多次往返於印度、西藏與中國之間,最終定居於西藏後藏地區南部的貿易小鎮定日。
現應提出的問題是:為何會出現三尊乃至更多關於此人的造像?答案在於他極具個人魅力,不僅見於歷史文獻記載,亦留下多部廣受歡迎的著作,尤以針對修行者的指導教言著稱。他的傳承與教法體系一直延續至今。
在造像未刻有任何姓名銘文的情況下,辨識帕當巴·桑傑主要依靠辨認其特定特徵,並透過排除法進行。他的衣著簡樸,通常僅覆蓋腰際與腿部,有時一件僧袍會搭蓋一肩。他並無固定姿勢,手印亦有數種形式而非單一一種。較為人熟悉的形象是雙手高舉,掌心向外,雙膝微屈(見拍品2036號)。我們可見該造像置於圓形花卉基座之上,並注意其下坐有黑鹿皮。本拍品與拍品2007號皆具有尖刺狀頭髮,幾乎令人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的卷髮,此為極重要之觀察點;早期木刻版畫中的帕當巴形象亦可見相同尖刺髮型(參見Linrothe,《Holy Madness: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紐約,2006年,第112–113頁,圖6.1–5)。拍品2007號中左肩披袍的形象,或易被誤認為當時其他著名人物,如偉大的瑜伽士詩人密勒日巴;然而,這三尊造像有一常被忽略的共同特徵:皆蓄短鬚。此特徵與大多數帕當巴·桑傑造像一致。此外,三者皆具睜大的雙眼,且常微張其口,露出牙齒。此種表現方式之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然而,帕當巴以運用象徵、手勢與面部表情教學而聞名。很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這三件具象作品確立了一種藝術慣例:即透過多變的姿勢、手印、面部表情與睜大的雙眼,最能傳達帕當巴·桑傑的神韻與性格。
此三尊造像似出自不同作坊,且年代略有差異。其中披袍者原應置於花卉基座、寶座或某種坐墊之上。其面部亦曾施以冷金作為禮敬與積累功德之舉。略帶卷曲的尖刺狀頭髮是西藏早期雕塑中的一種現象,在後世對晚期歷史導師的描繪中已不復見。此三尊造像均為有關帕當巴·桑傑這一極受歡迎人物之龐大學術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補充。
.jpg?w=1)
.jpg?w=1)
.jpg?w=1)
.jpg?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