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ILT COPPER FIGURE OF SHAKYAMUNI BUDDHA
A GILT COPPER FIGURE OF SHAKYAMUNI BUDDHA
A GILT COPPER FIGURE OF SHAKYAMUNI BUDDHA
4 更多
A GILT COPPER FIGURE OF SHAKYAMUNI BUDDHA
7 更多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尼泊爾 李查維王朝 約八世紀

細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尼泊爾 李查維王朝 約八世紀
10 1⁄2 in. (26.7 cm.) high
來源
歐洲私人藏家
紐約蘇富比,1998年3月26日,拍品83號
歐洲顯赫私人珍藏

榮譽呈獻

Edward Wilkinson
Edward Wilkinson Global Head of Department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這尊精美的鍍金銅鑄釋迦牟尼佛像,是李查維時期早期現存最完好、最傑出的雕塑之一,體現了八世紀尼泊爾藝術所特有的跨文化交融。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展現出對奢華織物的精緻審美,很可能是受到中亞,特別是粟特傳統的影響。

佛陀身披簡樸而緊貼身體的透明僧衣,僅以胸前、腳踝及左臂下方可見的粗厚衣緣勾勒輪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像端坐於一華麗坐墊之上,墊面飾有鑲珠團花,內含人形圖案與花卉紋樣。此類紋樣與七至九世紀粟特織物設計一致,與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絲綢殘片(1950.514)等實例極為相似。

此種織物紋樣的表現方式,與一件幾乎可確定出自同一作坊的銅鎏金文殊菩薩像具有強烈的視覺與風格共通性,該文殊像原為Carlton Rochell收藏(見Weldon,《Himalayan Art》,紐約,2018年,第75頁,編號23)。此坐墊的裝飾紋樣亦與諾頓·西蒙博物館所藏的著名八世紀克什米爾作品,《須彌山釋迦牟尼與禮拜者》(1972.28.2.S)所見者相呼應。兩件作品均採用相同的團花圖案,並以菱形紋填補空白處。另一相關比較實例為諾頓·西蒙博物館所藏約公元800年的文殊菩薩像(1977.6.3.S),亦坐於形制相似的坐墊上,唯織物處理較為簡化。關於此類織物紋樣在中亞輸入品語境中的更廣泛討論,可參見Amy Heller 〈The Design of Abegg inv. no. 5065 in Relation to Documented Textiles〉,載於《Central Asian Textiles and Their Context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阿貝格基金會,2006年,第178–180頁,圖123–124。

此雕塑背面伸出一異常寬大的榫舌,此特徵亦見於所羅門家族收藏的一尊李查維時期帝釋天像。詳見瓦傑拉查里亞〈Three Licchavi Period Sculptures Under One Roof: The Solomon Family Collection of Nepalese Art〉第一部分,《Orientations》,2020年3/4月刊。

佛陀座下坐墊以珠飾團花表現風格化的龍紋與花卉紋樣。如此強調對華麗織物的表現亦符合更廣泛的喜馬拉雅藝術趨勢——來自中亞的奢華織物影響了寶座覆布、神祇衣袍及其他裝飾元素。一著名實例為布達拉宮所藏一尊身份未明的王室人物像(暫定為十一世紀;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Buddhist Bronzes in Tibet》,第二卷,第941頁,圖241D–E),其袖口紋樣亦屬此類,亦有學者認為該像可能出自雅隆或李查維時期。

此紋樣在不同媒介中的延續還見於帕舒帕蒂納特一座七世紀的提毗石雕:其人物腰帶繡有粟特風格團花(見Pal,《The Arts of Nepal, Part One: Sculpture》,萊頓/科隆,1974年,圖版216,第130頁)。

Valrae Reynolds亦記錄了此類織物早期在喜馬拉雅地區的使用。閻立本(約600–674年)所繪唐代宮廷畫中,首位吐蕃使節身著紅色長袍,袍上飾有鑲珠團花,內含單隻鳥紋,可能以進口的薩珊織物製成(見Reynolds 〈Luxury Textiles in Tibet〉,載於Casey與Denwood編,《Tibetan Art: Toward a Definition of Style》,倫敦,1997年,第89頁,圖3)。

此類織物在西藏的持久影響亦見於十一世紀壁畫:貴族人物仍被描繪身著帶有相似紋樣的長袍。然而於十至十一世紀,現藏於布達拉宮、推斷為尼泊爾藝術家所作的財續佛母與準提佛母造像(見烏爾裡希•馮•施羅德 《Buddhist Bronzes in Tibet》,第二卷,第487頁,編號154C–H),其坐墊已趨於風格化,雖保留原有形制,卻已失去本尊釋迦牟尼像及羅謝爾文殊像所見的清晰銳利之細節。

透過織物表現、厚重而精準的鑄造工藝、獨特的面部特徵及細緻裝飾等角度重新評估此雕塑,我們現已更有依據支持其八世紀的斷代。從尼泊爾、克什米爾至西藏的比較實例,均強化了粟特織物在喜馬拉雅視覺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並凸顯此作品非凡的工藝水準。此尊造像不僅是李查維時期雕塑的傑作,亦是塑造早期喜馬拉雅藝術之動態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更多來自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