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群在他的巴黎工作室,攝於2010年。© Jerome Huffer/Paris Match
2. 朱德群的畫作重現童年時代家鄉的山水
朱德群在中國安徽省蕭縣長大,該縣位於長江以北,綿延數百里,是天下聞名的黃山所在地。山上的松柏依嶙峋絕壁而生,緊靠著筆直陡峭的山崖和雲霧繚繞的山峰,是眾多古典畫作和詩歌的題材。

朱德群 ,《地平線上的光和影》,油彩 畫布,1989年作,130.2 x 195.2公分(51 1/4 x 76 7/8吋)。2018年11月24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3,300,000港元
朱德群的祖父熱愛收藏畫作和詩集,正是家中豐富的藝術藏品,讓朱德群在傳統書法和水墨畫的歷史中深受熏陶。

朱德群在他的巴黎工作室,攝於2010年。這位藝術家於2001年獲授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章。© Jerome Huffer/Paris Match
4. 朱德群在書法上的正統訓練啟發其後來的抽象風格之路
少年時期的朱德群曾師隨現代水墨畫大師潘天壽,將一筆寫就、一氣呵成的草書練得爐火純青。在後來的日子裡,他更把揮灑而得當的草書手法運用到抽象表現主義上。
5. 朱德群曾用海報和壁畫來抗議日本侵華
1937年,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藝術專科學校被逼遷至南京,朱德群在當地積極投身抗日運動,創作了大量反對日本侵華的宣傳海報和壁畫。之後,他在南京中央大學擔任建築系教授三年,然後轉赴台灣重執教鞭。
Quote
6. 移居巴黎後朱德群繪出「東方的蒙娜麗莎」
自從得聞老師林風眠講述巴黎的留學生涯,朱德群一直渴望前往該地深造。1955年,這位在台北早已功成名就的具象藝術家,終於得以圓夢。抵法後的他很快便一舉成名:1956年,憑藉妻子董景昭的肖像畫,朱德群獲得巴黎春季藝術沙龍銀獎,作品被坊間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7. 朱德群發掘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書法之間的關聯
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抽象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後,作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决定:放棄具象繪畫,一切從頭開始。
朱德群,《喜悅》,油彩 畫布,1997年作。130.2 x 195公分(51 1/8 x 76 3/4吋)。估價:10,000,000–15,000,000港元。此拍品將於2019年11月23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呈獻
朱德群的1963年之作《無題》,是其已見成形的抽象作品,畫中意欲反映大自然世界。對於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一如他曾說過:「畫紙容不下半點錯誤。」
8. 大自然原始之力啟發朱德群創作出最高傑作
1980年代,朱德群乘坐火車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時,親眼目睹窗外的暴風雪。其後他便創作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雪景畫作,包括下圖所見的1988年作品《冬之回憶A》,反映出自然界令人振奮又敬畏的力量。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詩人兼藝術評論家讓-克拉倫斯·蘭伯特(Jean-Clarence Lambert)將他比作「古希臘最偉大的宇宙夢想家之一」。
朱德群,《冬之回憶A》,油彩 畫布,1988年作,100 x 73公分。2013年11月23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4,440,000港元
9. 詩詞是朱德群的最愛
朱德群坦言:「我熱愛中國詩詞,它們與我的畫作自然融合。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我的抽象作品靈感來自詩詞,而這確實如此。」
山水畫和詩詞的結合,早在中國的魏晉時期(公元220年)已開始出現;唐代詩人王維別具一格的田園詩和水墨畫,延續了這個傳統;而到了宋代,蘇軾和米芾提倡詩畫合一,更是將這種藝術形式推向巔峰,從此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德群相信詩詞和繪畫遵循「相同的規則和節奏」,他畢生研習書法,透過繪畫展現眾多中國著名詩人的詩作,尤其是帶有背井離鄉、流亡之苦意味的作品。
朱德群,《晴》,油彩 畫布 (二聯作),1982年作。全幅:162 x 260公分(63 3/4 x 102 3/8吋)。估價:25,000,000–35,000,000港元。此拍品將於2019年11月23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呈獻
10. 朱德群與五墨
朱德群將「墨分五色」的東方理論應用於油畫之中。「五墨」分別是濃、淡、乾、濕、焦五種用筆方法,能夠製造出變化萬千的墨色效果。在諸如1969年的《第313號》等作品中,畫面色彩飽滿、富有深度,重新定義了西方抽象主義。吳冠中評價朱德群的作品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1987年,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和台中的臺灣美術館曾先後舉辦朱德群作品回顧展。1997年他被法蘭西美術院選為院士,再於2001年獲授予騎士棕櫚勳章和榮譽軍團勳章。
朱德群於2016年3月在巴黎辭世,享年93歲。此前不久,其好友吳冠中及趙無極,亦先後分別於2010年及2013年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