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ward Wilkinson出生於澳大利亞,年少時一次前往印度北部的家庭旅行點燃了他對亞洲藝術的熱愛,也為他日後卓越的職業生涯埋下伏筆。他的藝術鑑識之路始於悉尼的一間拍賣行。過去25年間,他策劃並促成眾多重要私人收藏在全球拍賣市場上屢創佳績,熠熠生輝。
2025年早些時候,Wilkinson加入佳士得,擔任古典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環球主管。憑藉對該領域的深厚專業積澱,以及對市場動態的深刻洞察,爲這個重要收藏類別注入全新力量。作爲佳士得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Edward Wilkinson將牽頭於今年秋季在香港推出該藝術類別在亞太區的首場現場拍賣。
Wilkinson表示:「這無疑是佳士得書寫歷史新篇章的重要時刻。我們不僅將呈獻一系列品相絕佳的藝術珍品,更希望以此為平台,在亞太區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橋樑。」這份願景充分體現佳士得致力推動大眾深入探索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地區豐富藝術傳統魅力,並吸引更多元的藏家與鑒賞家群體。

佳士得古典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環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
即將於2025年11月3日舉行的現場拍賣匯聚40件拍品,橫跨逾1,800年的佛教藝術史,萃選來自古犍陀羅地區以至泰國的藝術傑作。Wilkinson特別重點介紹了一尊最近重新定年的珍罕觀音像、一組據考由著名藝術家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創作的唐卡,以及一尊精美的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元大都 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早期 銅鎏金觀世音菩薩自在坐像。 高12 ¼ 英寸 (31 公分) (連局部鍍金漆木底座高15 ¼ 英寸)。估價:港元20,000,000 – 30,000,000。作品將於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拍賣中呈獻
縱觀印度-喜馬拉雅及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長河,這尊觀世音菩薩像堪稱獨一無二的傑作,是帕拉、紐瓦爾和中原古典審美完美融合的典範。此像製作於十四世紀早期,很可能出自元朝大都(今北京),在漢藏佛教藝術的演變史上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印記。其獨樹一幟的融合風格深刻影響往後200年亞洲高原地區的佛教藝術創作。
藝術家對觀世音菩薩面容的細膩刻畫,正是此造像的精妙所在,年輕神采間帶有幾分忿怒之態,既飽含慈悲,又蘊藏著內斂的力量。豐滿的臉頰、小巧的嘴型與輪廓分明的嘴唇,以及精細鑲嵌的白毫,都是紐瓦爾和西夏審美趣味的體現,突破了早期西藏和帕拉造像的範式。前額整齊排列的螺髮以及腦後束成雙帶的髮辮,則盡顯元代宮廷造像特有的精湛工藝。
「就來源、尺寸、風格創新和保存狀况而言,這尊觀世音菩薩像是市場上出現過最精美的元代宮廷佛教造像,不僅令我們得以一窺十四世紀初的宗教與藝術生活,更堪稱最高水平泛亞洲藝術融合的典範。」Wilkinson評價道。
藏中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約十二世紀。高15 1/2 英寸( 39.4公分)。估價:港元16,000,000 – 20,000,000。作品將於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拍賣中呈獻
這尊象徵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巨像,是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喜馬拉雅雕塑的典範,融合了源自印度東北帕拉風格的造像特徵與獨特的紐瓦爾風格韵味。其藝術品質與規模體現了文殊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並與西藏南部作爲藏傳佛教藝術及佛學聖地的歷史名刹夏魯寺淵源深厚。
此尊文殊菩薩像的稀有性體現在諸多方面,其宏偉尺寸尤爲突出。「此尊造像體量格外龐大,且保存狀况極佳。如此大型的雕塑能留存至今,實屬罕見。」Wilkinson强調,這尊造像不僅鑄造工藝精妙入微,而且對於一件已有近900年歷史的雕塑而言,整體保存狀况堪稱優異。鎏金層下的金屬胎體在信徒和侍者常年觸摸之處自然顯露,這一痕跡正是僅見於尼泊爾地區的宗教習俗的生動體現。
關於此造像年代的判斷,Wilkinson如是解釋:「我們找到了一尊作立姿的菩薩像,其在珠寶、織物、寶冠和面部類型的處理上與此像幾乎如出一轍,而那尊造像保存於西藏南部的夏魯寺,該寺建於十三世紀早期。」
因此,這尊宏偉造像不僅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也是十二世紀西藏藝術卓越成就的歷史見證。它記錄了不同地區藝術風格的交融互鑒、也彰顯了跨喜馬拉雅工匠交流互動的重要價值,同時印證了文殊菩薩在西藏文化,特別是薩迦派寺院傳統中的核心地位。
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 絹本礦物顏料彩繪 釋迦牟尼佛涅槃唐卡。雲南/藏東 十七世紀晚期。24 1/2 x 16 5/8 英寸(62.3 x 42.2 公分)。估價:港元8,000,000-12,000,000。作品將於2025年11月3日在佳士得香港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拍賣中呈獻
新的學術研究與重新發現的來源細節,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這幅非凡畫作的理解,也讓我們得以更有依據地將其歸爲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1604–1674)的作品。這幅涅槃圖唐卡素來以獨特的風格與神秘的意象備受推崇,如今更可確鑿地將其與卻英多傑本人,及記載中他於 1653 年、1654 年創作的兩組描繪佛陀十二行誼畫作關聯起來。據信,這幅畫是該組畫中唯一的存世孤品,從中足以窺見這位極具創新精神的西藏藝術家的非凡想像力。
這幅描繪佛陀涅槃的唐卡繪於絹本之上,佛陀安臥於淡青石台,哀慟弟子環繞四周,上方火葬與舍利分奉場景流轉如生。第十世噶瑪巴的風格在此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充滿奇思妙想、近乎稚拙的人物造型、修長的頭部、豐滿的面龐和小巧的紅唇,全然突破傳統西藏審美的固有範式。佛陀身下精美的台座裝飾著動物和供養人像,呼應了七至八世紀古代克什米爾地區的寶座浮雕。
此幅唐卡於1979年首次現身拍賣時,仍保留著其最原始的絹質裱邊,並飾有緙絲仙鶴紋樣,此裝裱風格與卻英多傑的視覺語言高度契合。此外,Karl Debreczeny的最新學術研究,尤其是他 2021 年發表的相關成果,構建了嚴謹的對比分析與圖像學框架,明確將這幅唐卡置於噶瑪巴的創作氛圍之內。綜合這些新發現與研究,我們完全有充分依據將此畫歸為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的作品。
Sign up for Going Once, a weekly newsletter delivering our top stories and art market insights to your inbox
佳士得將於11月3日香港亞洲藝術週期間,隆重舉行亞太區首場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現場拍賣,旨在頌揚這些地區豐富多元的藝術傳統,並致力守護那些塑造了亞洲眾多燦爛文化身份的藝術遺産。該類別的更多作品將於今年12月在巴黎上拍,並隨後於2026年登上紐約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