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

1960年代的美國,政治激進思潮席捲全國,民權運動者與反越戰示威者紛紛挑戰既有秩序。 在藝術界,一場類似的革命正在發生。 早期現代主義的寫實風格,已於1950年代末被抽象藝術與普普藝術所取代。 在這個激盪的年代,一群雕塑家與藝術家主張,藝術應該擁有自身的現實,而非僅僅模仿其他事物。 正如畫家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所言:「你所見即是你所見。」 這便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誕生,而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塞拉於1939年出生於加州,父母分別為西班牙與俄羅斯裔。他曾於加州大學及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學院修讀繪畫,並靠在鋼鐵廠打工維持生計。 1964年,他移居巴黎,在當地接觸到布朗庫西(Brancusi)與賈克梅蒂(Giacometti)的雕塑作品,並對他們如何運用重力與尺度產生濃厚興趣。 1966年回到美國後,他定居紐約,成為當時規模不大、卻極具影響力的地下藝術圈一員,與伊娃·海瑟(Eva Hesse)、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瓊·喬納斯(Joan Jonas)、作家斯伯丁·格雷(Spalding Gray)及作曲家史提夫·賴希(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等人並肩探索藝術疆界。 塞拉堅信,藝術應該運用現代工業時代的重金屬材質——鋼、鐵與鉛。 1969年,他展開一系列「支撐」作品,以鉛板彼此倚靠、懸而未倒,營造出動態凝止的張力。 隨後,他將創作媒介由鉛轉為鋼材,一方面因鉛不穩定、易於倒塌,更重要的是,鋼材讓他得以將作品帶出畫廊,進入戶外空間。 時至今日,這些宏偉壯觀、挑戰地心引力的氧化鋼曲線雕塑,令塞拉享譽國際。 2001年,他榮獲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 2005年,當高達數米、由八組扭曲橢圓組成的《時間的質量》(The Matter of Time)於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落成時,藝術史家羅伯特·修斯(Robert Hughes)盛讚塞拉為「不僅是最傑出的在世雕塑家,更是二十一世紀唯一的偉大雕塑家」。 塞拉的繪畫素描版畫在拍賣市場同樣備受追捧,但其雕塑作品始終最為矚目。 2013年,他的《LA Cone》(1986)——一件高達十四英尺的 COR-TEN 鋼板彎曲雕塑——於佳士得紐約拍賣中以4,267,750美元成交,刷新了藝術家的世界拍賣紀錄。

Richard Serra (b. 1939)

Schulhof's Curve

RICHARD SERRA (NÉ EN 1939)

Out-of-Round II

RICHARD SERRA (b.1938)

Double Rift #1

RICHARD SERRA (NE EN 1939)

BACKSTOP (TO THURMAN MUNSON)

Richard Serra (b. 1939)

Out-of-Round I

Richard Serra (b. 1939)

Specific Density, Horizontal Mass (from the series Elevation Weight)

Richard Serra (b. 1939)

Look into What

Richard Serra (b. 1939)

Three Lead Coils

Richard Serra (b.1938)

Elevational Weights (Valence)

RICHARD SERRA (B. 1938)

Like Not Anything

RICHARD SERRA (B. 1938)

Model for 'Terminal'

Richard Serra (b. 1939)

Untitled Maquette

Richard Serra (b. 1938)

Thirty-Five Feet of Lead Rolled Up

Richard Serra (B. 1939)

Left Corner Square to the Corner (five sided)

RICHARD SERRA (B. 1938)

Canadian 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