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

印度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成就在當代英國藝術界中獨樹一幟。 他被譽為自亨利·摩爾(Henry Moore)以來最偉大的英國雕塑家之一。他用巨型、有機形態、鏡面反射的雕塑作品裝點世界大都市,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家。 這些非凡的公共雕塑作品,以光影流轉、鏡面映照,扭曲人們對空間的想像,巧妙遊走於藝術與建築的界線之間,並在優雅的都市環境中展現出奇特且具圖騰意味的力量。

卡普爾曾說:「假如杜尚(Duchamp)宣稱世上所有物件皆可成為藝術,」他指的是這位法國超現實主義者於1917年將小便器送展紐約的著名行為。「那麼我感興趣的是這論述的下一步⋯⋯即世上所有物件皆具象徵意義。」

卡普爾於1954年出生於孟買,母親為伊拉克猶太人,父親是印度教徒。他自幼深受多元宗教與神話傳統薰陶。 短暫旅居以色列後,他於1973年移居倫敦,先後於霍恩西藝術學院(Hornsey College of Art)及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School of Art)深造。

卡普爾的早期作品,如《彷彿為了慶祝,我發現一座盛開紅花的山》(As if to Celebrate, I Discovered a Mountain Blooming with Red Flowers,1981),以幾何形狀和原色構成,令人聯想起印度教儀式中鮮明的紅色庫姆庫瑪粉末。 1982年,他代表英國參加巴黎雙年展;自八十年代末起,他逐漸淡化色彩,轉而創作如《大地》(The Earth,1992)及帶有陵墓意象的《墜入冥界》(Descent into Limbo,1992)等作品——這些均是他首次深入探索空間的扭曲與象徵潛能,氛圍幽深懾人。

1991年,卡普爾在代表英國參加1990年威尼斯雙年展後,榮獲透納獎。 隨後二十年間,卡普爾逐步奠定了其作為同代最重要雕塑家之一的地位。 2003年,卡普爾獲得美國首個公共藝術委約——即現已成為芝加哥地標的《雲門》(Cloud Gate,2004–06),亦稱「豆子」(The Bean)。 其後,他陸續創作多件舉世矚目的大型公共雕塑,包括巴黎大皇宮的《利維坦》(Leviathan,2011),以及為2012年倫敦奧運設計的阿塞洛米塔爾軌道塔(ArcelorMittal Orbit)。 2009年,卡普爾成為首位在世時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個展的藝術家。 2013年,他因對視覺藝術的傑出貢獻而獲封爵士。

瀏覽卡普爾之雕塑作品


Anish Kapoor (b. 1954)

Blood Cinema

Anish Kapoor (B. 1954)

Mother as a Ship

Anish Kapoor (b. 1954)

Untitled (Green Rainbow Mirror)

Anish Kapoor (b. 1954)

Goddess (Void)

ANISH KAPOOR (NÉ EN 1954)

Sans titre (Void)

安尼施‧卡普爾 (印度/英國,1954年生)

鏡子( 有機綠到東方藍)

Anish Kapoor (b. 1954)

Flash Rainflow

ANISH KAPOOR (B. 1954)

Monochrome (Black/Cobalt Blue)

Anish Kapoor (b. 1954)

White Dark IV

Anish Kapoor (b. 1954)

Mirror (Pale Tangerine to Dark Purple)

Anish Kapoor (b. 1954)

Wave Torus Tondo

Anish Kapoor (b. 1954)

Space as Object

Anish Kapoor (né en 1954)

Sans titre (Hex Mirror)